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6期

专家论坛
重视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溃疡临床诊疗中的多学科协作
于家傲, 赵景春
2022, 38(6): 501-50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12-00385
摘要:
自身免疫病的全球患病率和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在该类疾病的进展中,持续、复杂的异常免疫反应常导致长期不愈的皮肤溃疡,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导致原发病的加重。因此,烧伤外科等创面修复学科的医师应加强对自身免疫病的认识,在治疗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溃疡时,建议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多学科协作,制订统一的治疗方案,以加速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
论著·自身免疫病相关创面
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分析
赵景峰, 郝岱峰, 李涛, 冯光
2022, 38(6): 506-51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17-00068
摘要:
  目的  探讨坏疽性脓皮病(PG)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21年7月,北京阜诚医院收治2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PG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发病年龄14~75岁,PG分型为溃疡型者17例、脓疱型者6例、增殖型者1例、大疱型者1例,6例患者合并系统性疾病、19例患者未合并系统性疾病。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进行系统治疗的同时,行创面换药或手术植皮处理。统计患者实验室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总体疗效及随访情况,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合并和未合并系统性疾病患者的疗效。  结果  19例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全部患者各项免疫学指标均未见异常;14例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为阳性;15例创面进展快的患者溃疡边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主要为局部组织炎症改变。17例患者创面治愈、7例患者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患者创面未愈合。经1年随访,3例患者因出院后自行停药导致PG复发,后调整用药后创面逐渐愈合;其余患者未复发。14例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阳性患者创面愈合天数为21~55 d,11例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结果阴性患者创面愈合天数为20~54 d。6例合并系统性疾病患者中3例患者创面治愈、3例患者创面大部分愈合,19例未合并系统性疾病患者中14例患者创面治愈、4例患者创面大部分愈合、1例患者创面未愈合。  结论  PG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病理表现无特征性、临床表现丰富多样,因而易被误诊。应用糖皮质激素加免疫抑制剂治疗PG的效果较好,对其创面可进行外科干预,具体为急性期不建议过度清创、收缩期可植皮。
综合治疗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感染性创面的效果
李顺堂, 林源, 欧斌贤, 刘达恩, 李德绘, 农庆文, 吴亚军, 邱淑玫, 黄振兴
2022, 38(6): 512-51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9-00106
摘要:
  目的  探讨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感染性创面的特点及综合治疗方法。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5月—2021年12月,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出院的19例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资料,患者中男8例、女11例,年龄28~71(56±11)岁;其感染性创面中有12例为急性创面,7例为慢性创面,病变位于四肢、肛周及骶尾部,原始感染范围9 cm×5 cm~85 cm×45 cm。入院后行多学科协助诊疗,对创面行清创+负压封闭引流,再根据创面大小、感染严重程度、缝合张力、骨及肌腱等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或自体皮和/或人工真皮和/或自体组织瓣移植等不同方法进行创面修复。统计患者入院后24 h内8:00、16:00和24:00的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以及患者入院后的手术次数、创面修复方式、创面愈合情况、供皮/供瓣区愈合情况。随访,观察创面是否复发感染。  结果  16例患者入院后24 h内8:00、16:00和24:00的皮质醇水平依次为(130±54)、(80±16)、(109±39)nmol/L,ACTH水平依次为(7.2±2.8)、(4.1±1.8)、(6.0±3.0)pg/mL;另外3例患者无此统计结果。入院后,患者手术次数为(3.4±0.9)次。患者创面修复方式:行直接缝合者4例;行自体皮和/或人工真皮移植者9例,其中2例Ⅰ期行人工真皮移植、Ⅱ期行自体皮移植;行带蒂逆行岛状皮瓣+自体皮移植者6例。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行直接缝合的创面均愈合良好;行自体皮和/或人工真皮移植的6例患者创面愈合良好,3例经二次植皮后创面愈合良好;行皮瓣移植的4例患者创面愈合良好,2例患者小腿后侧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回流障碍,经Ⅱ期清创植皮后愈合良好。患者供皮/供瓣区愈合情况:行头部刃厚皮回植的4例患者大腿中厚皮供皮区均愈合良好;3例患者中厚皮供皮区未行刃厚皮回植,其中2例患者供皮区愈合不良,术后2周经二次植皮修复后愈合良好;2例患者头部刃厚皮供区愈合良好;行自体皮移植的供瓣区均愈合良好。随访半年以上,3例痛风患者因痛风石破溃再次住院行手术治疗,4例患者因感染再次住院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创面未见感染复发。  结论  医源性库欣综合征患者的感染性创面再生能力差、容易反复感染,宜行创面局部处理+多学科综合治疗,及时控制感染、封闭创面,使患者最大化受益。
论著·新技术与新理念
负压微环境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董禹辰, 黄容, 赵聪颖, 李学拥
2022, 38(6): 520-53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119-00009
摘要:
    目的   探究负压微环境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新生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第3~5代对数生长期HUVEC进行后续实验。取3批细胞,各批次细胞均分为常规培养24 h的正常对照组和单纯负压处理组以及加入17-丙烯胺基-17-去甲氨基格尔德霉素(17-AAG)培养24 h的单纯17-AAG组与17-AAG+负压处理组,另采用自行设计研发的全自动三维细胞梯度负压加载装置对2个负压处理组细胞行持续8 h的间歇负压吸引(负压值为-5.33 kPa,吸引30 s、暂停10 s),第1个批次细胞处理完成后于培养0(即刻)、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样本数为6;第2个批次细胞处理完成后进行划痕试验,于划痕后12 h,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迁移情况后计算细胞迁移率,样本数为3;第3个批次细胞处理完成后进行小管形成实验,于培养6 h,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成管情况后计算细胞成管总长度与分支节点数,样本数为3。取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负压处理组、17-AAG+负压处理组,同前相应组别进行处理,处理完成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热休克蛋白90(HSP90)、窖蛋白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eNOS磷酸化位点1177蛋白表达并计算eNOS磷酸化位点1177/eNOS比值(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共沉淀(共沉淀HSP90与窖蛋白1、窖蛋白1与eNOS)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窖蛋白1、eNOS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评估细胞中HSP90与窖蛋白1、窖蛋白1与eNOS的蛋白共定位情况。通过HADDOCK 2.4蛋白质-蛋白质对接程序对窖蛋白1和eNOS进行分子对接预测。数据分析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17-AAG组细胞增殖水平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48、72 h均明显降低(P<0.01),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增殖水平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48、72 h均明显升高(P<0.01);与单纯17-AAG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增殖水平于处理完成后培养48、72 h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单纯负压处理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增殖水平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48、72 h均明显降低(P<0.01)。划痕后12 h,与正常对照组的(39.9±2.7)%相比,单纯17-AAG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10.7±2.7)%,P<0.01],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61.9±2.4)%,P<0.01];与单纯17-AAG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37.7±3.7)%,P<0.01];与单纯负压处理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6 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17-AAG组细胞成管总长度明显缩短(P<0.05)且分支节点数明显减少(P<0.05),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成管总长度明显延长(P<0.01)且分支节点数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17-AAG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成管分支节点数明显增加(P<0.05);与单纯负压处理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成管总长度明显缩短(P<0.01)且分支节点数明显减少(P<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处理完成后,3组细胞中eNOS、窖蛋白1蛋白表达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中HSP90蛋白表达与eNOS磷酸化位点1177/eNOS比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中HSP90蛋白表达与eNOS磷酸化位点1177/eNOS比值均明显低于单纯负压处理组(P<0.01)。处理完成后免疫共沉淀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中窖蛋白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e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负压处理组相比,17-AAG+负压处理组处理完成后细胞中窖蛋白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eN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处理完成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负压处理组细胞中HSP90与窖蛋白1的蛋白共定位明显增多,窖蛋白1与eNOS的蛋白共定位明显减少;与单纯负压处理组比,17-AAG+负压处理组细胞中HSP90与窖蛋白1的蛋白共定位明显减少,窖蛋白1与eNOS的蛋白共定位明显增多。分子对接预测提示,窖蛋白1与eNOS相互作用较强,抑制eNOS 1177位点的磷酸化。    结论   负压微环境可能通过促进HUVEC中HSP90结合窖蛋白1进而抑制窖蛋白1结合eNOS,以解除窖蛋白1对eNOS 1177位点磷酸化的抑制,从而促进HUVEC增殖、迁移和成管,最终促进HUVEC新生。
论著
自体毛囊单位提取移植术治疗烧伤后小面积继发性瘢痕秃发的临床效果
戴娇娇, 王玲, 邱海洋, 黄鑫怡, 田雨欣, 彭琴, 刘洋, 官浩
2022, 38(6): 532-53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24-00064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毛囊单位提取(FUE)移植术治疗烧伤后小面积继发性瘢痕秃发(以下简称瘢痕秃发)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将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3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采用自体FUE移植术治疗烧伤后小面积瘢痕秃发的18例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9±6)岁]纳入FUE移植组,将该单位同一时期由同一手术团队采用扩张皮瓣移植术治疗烧伤后小面积瘢痕秃发的18例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龄(33±5)岁]纳入扩张皮瓣移植组。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于末次随访时,采用Folliscope毛发检测系统测量移植区毛囊单位密度并计算毛发成活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疗效,询问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及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移植区毛发生长情况及头皮厚度、疼痛、瘙痒、色素沉着与表面粗糙度等表征。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末次随访时,FUE移植组患者移植区毛囊单位密度为(46.8±2.0)个/cm2,明显高于扩张皮瓣移植组的(42.5±4.3)个/cm2 t=3.84,P<0.01);2组患者的毛发成活率接近(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治疗效果VAS评分相近(P>0.05);FUE移植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评分为(8.6±1.1)分,明显高于扩张皮瓣移植组的(7.6±0.8)分(t=2.89,P<0.01)。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无炎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仅扩张皮瓣移植组2例患者发生术后疼痛。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移植区均被新生毛发覆盖,毛发生长方向与周围正常毛发基本一致;2组患者移植区头皮厚度、疼痛、瘙痒、色素沉着与表面粗糙度等表征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自体FUE移植术治疗烧伤后小面积瘢痕秃发较扩张皮瓣移植术具有更好的远期毛囊单位密度和患者满意度,术后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我国烧伤专业医护人员对Ⅱ度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的横断面调查与分析
黄洁, 李书原, 王雪欣, 李林辉, 叶小飞, 纪世召
2022, 38(6): 538-54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17-00065
摘要:
  目的  了解我国烧伤专业医护人员对Ⅱ度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现状,促进Ⅱ度烧伤创面早期临床规范化治疗。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11月—2021年2月,将自制的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处理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后经微信分享,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我国从事烧伤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便利抽样调查。统计被调查者所属医院的数量、所在地区、等级,被调查者年龄、性别、职业和年资。将被调查者分为医师组、护士组,高年资组、低年资组,东部地区组和非东部地区组,一二级医院组、三级医院组,统计医师组与护士组被调查者的年资、所属医院等级、所属医院所在地区;所有分组中各组被调查者的Ⅱ度烧伤水疱常规处理、保留水疱皮的原因、去除水疱皮的原因,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外用药物或敷料的常规选择、最优方案推荐。对数据行χ2检验。  结果  该次调查覆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共回收979份问卷,均为有效问卷。979名被调查者来自全国449家医院,其中东部地区医院203家、西部地区医院116家、中部地区医院99家及东北地区医院31家,三级医院348家、二级医院79家、一级医院22家。被调查者年龄为(39±10)岁,男性543名、女性436名,医师656名、护士323名,低年资人员473名、高年资人员506名,东部地区人员460名、非东部地区人员519名,三级医院人员818名、一二级医院人员161名。医师组和护士组中不同年资被调查者构成,差异明显(χ2=44.32,P<0.01);但医师组和护士组被调查者的所属医院等级、所属医院所在地区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组、年资组以及所属医院所在地区组的被调查者在对Ⅱ度烧伤水疱的常规处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所属医院等级组的被调查者在对Ⅱ度烧伤水疱的常规处理上,差异明显(χ2=6.24,P<0.05)。相较于护士组,更大比例医师组被调查者选择保留水疱皮的原因是保护创面并提供湿润环境、减轻换药疼痛(χ2值分别为21.22、19.96,P值均<0.01),更小比例医师组被调查者选择保留水疱皮的原因是预防创面感染(χ2=23.55,P<0.01);医师组和护士组被调查者选择保留水疱皮的原因是加速创面愈合、减轻创面愈后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的情况均相近(P>0.05)。相较于低年资组,更大比例高年资组被调查者选择保留水疱皮的原因是保护创面并提供湿润环境、减轻换药疼痛(χ2值分别为10.36、4.60,P<0.05或P<0.01),更小比例高年资组被调查者选择保留水疱皮的原因是预防创面感染(χ2=8.20,P<0.01);高年资组和低年资组被调查者选择保留水疱皮的原因是加速创面愈合、减轻创面愈后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的情况均相近(P>0.05)。东部地区组与非东部地区组相比、三级医院组与一二级医院组相比,被调查者选择保留水疱皮的5种原因情况均相近(P>0.05) 护士组被调查者选择去除水疱皮的6种原因便于采用更理想敷料保护创面、预防创面感染、利于创面外用药物发挥作用、水疱容易破裂污染创面、加速创面愈合、减轻创面愈后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的比例均分别明显大于医师组(χ2值分别为4.35、25.59、11.83、16.76、46.31、17.54,P<0.05或P<0.01)。相较于高年资组,更大比例低年资组被调查者选择去除水疱皮的原因是水疱容易破裂污染创面、预防创面感染、加速创面愈合以及减轻创面愈后色素沉着和瘢痕增生(χ2值分别为17.25、18.63、14.83、10.23,P值均<0.01)。相较于非东部地区组,更大比例东部地区组被调查者选择去除水疱皮的原因是预防创面感染、水疱容易破裂污染创面(χ2值分别为9.30、8.65,P值均<0.01)。三级医院组和一二级医院组被调查者选择去除水疱皮的6种原因情况均相近(P>0.05)。相较于医师组,更大比例护士组被调查者选择对Ⅱ度烧伤创面早期使用保湿材料(χ2=6.18,P<0.05),更小比例护士组被调查者选择其他外用药物或敷料(χ2=5.20,P<0.05)。相较于低年资组,更大比例高年资组被调查者选择对Ⅱ度烧伤创面早期使用保湿材料、其他外用药物或敷料(χ2值分别为4.97、21.80,P<0.05或P<0.01)。相较于非东部地区组,更大比例东部地区组被调查者选择对Ⅱ度烧伤创面早期使用外用抗菌药物(χ2=4.09,P<0.05),更小比例东部地区组被调查者选择对Ⅱ度烧伤创面早期使用其他外用药物或敷料(χ2=5.63,P<0.05)。相较于一二级医院组,更大比例三级医院组被调查者选择对Ⅱ度烧伤创面早期使用生物敷料(χ2=9.38,P<0.01)。不同职业组、年资组的被调查者对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外用药物或敷料的最优方案推荐均差异明显(χ2值分别为39.58、19.93,P值均<0.01)。东部地区组和非东部地区组、三级医院组和一二级医院组的被调查者对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外用药物或敷料最优方案推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我国烧伤专业医护人员在对Ⅱ度烧伤水疱的常规处理措施和保留水疱皮的原因上较为一致,但在去除水疱皮的原因、Ⅱ度烧伤创面外用药物或敷料的常规应用及最优方案推荐方面差异较大,亟须建立Ⅱ度烧伤创面早期临床治疗规范。
Ⅲ期与Ⅳ期压疮患者入院时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其危险因素
张伟, 黄红军, 张俊峰, 刘宝辉, 李刚, 石凡超, 牛希华, 杨林
2022, 38(6): 549-55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19-00134
摘要:
  目的  探讨Ⅲ、Ⅳ期压疮患者入院时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情况及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将于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创面修复科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出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41例Ⅲ、Ⅳ期压疮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34例、女107例,年龄22~93岁,中位年龄68岁;其中Ⅲ期压疮者37例、Ⅳ期压疮者204例。收集患者发生DVT情况。根据入院后48 h内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确诊为DVT,将病例分为DVT组(37例)和非DVT组(204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压疮持续时间、卧床时间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肺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截瘫与入院后24 h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Caprini评分等临床资料。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241例Ⅲ、Ⅳ期压疮患者入院时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DVT发生率为15.4%(37/241),其中86.5%(32/37)的患者系无症状DVT,46条下肢DVT中仅累及膝下静脉者29条,占63.0%。2组患者性别、压疮持续时间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肺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卧床时间、合并截瘫情况、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Caprin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9,Z=-2.04,χ2=4.44,Z=-3.89,t=-2.14,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241例Ⅲ、Ⅳ期压疮患者入院时并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1.03、1.18,95%置信区间分别为1.00~1.06、1.05~1.33,P<0.05或P<0.01)。  结论  Ⅲ、Ⅳ期压疮患者入院时具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年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必要在接诊时重视DVT的针对性筛查及预防宣传教育。
病例报告
异物残留致1例患者腹部慢性难愈合创面
王新刚, 余朝恒, 殷骏, 有传刚, 张惟, 韩春茂
2022, 38(6): 555-55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19-00137
摘要:
2018年12月1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1例因异物残留导致局部窦道形成的59岁男性患者。经检查,残留异物为患者27年前行阑尾切除手术时植入的“毡布”成分,23年前因右下腹阑尾炎手术致切口处增生性瘢痕形成,瘢痕切除术后继发感染导致创面不愈合。该次收入院后经手术治疗后创面完全愈合,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局部肉芽肿性炎。该病例提示在植入物附近的手术操作一旦继发感染,容易形成慢性难愈合创面,积极手术治疗是有效手段。
综述·自身免疫病相关创面
自身免疫病相关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研究进展
赵令, 宿凯笙, 叶壮, 姜振宇, 陈露, 龙钰
2022, 38(6): 558-56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019-00358
摘要:
研究显示,自身免疫病(AID)相关性溃疡是引发感染、残疾等严重不良预后的并发症。其明确诊断难度大,治疗上存在免疫抑制治疗与抗感染治疗的矛盾,不恰当的诊断、免疫抑制治疗易延误抗感染及手术治疗的时机,给患者预后带来不良影响。该文综述了AID相关性溃疡的概念、各亚型临床特点和处置建议等,以期为临床AID相关性溃疡的诊疗提供更多思路。
自身免疫病相关慢性创面的研究和治疗进展
张路, 王星童, 褚万立
2022, 38(6): 563-56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9-00101
摘要:
自身免疫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被错误导向进而攻击宿主自身所引发的一种疾病。该类疾病患者全身状况差,受血管和皮肤组织病变以及治疗药物等的影响,皮肤一旦破溃极易形成迁延不愈的慢性创面,该类创面治疗难度较大,需要多学科医师联合诊疗。基于此,该文对自身免疫病相关慢性创面的研究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坏疽性脓皮病发病机制与诊断的研究进展
杨岚, 杨青文, 付妍婕
2022, 38(6): 569-57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31-00117
摘要: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罕见的嗜中性皮肤病,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目前并不明确。PG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缺乏特异性,导致其临床诊断周期较长甚至可能被误诊,容易因此延误治疗或促使溃疡创面恶化。目前该病的诊断仍十分困难,给创面修复医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PG的病理生理、临床特征、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坏疽性脓皮病的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
李杨, 王园园, 邢可, 李珊山
2022, 38(6): 574-57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30-00108
摘要: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少见的慢性炎症性非感染性皮肤病,现国内外没有明确的针对该病的治疗指南。临床上针对PG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治疗以及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Ig及生物制剂等,其中,糖皮质激素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线药物,免疫抑制剂可单独使用或联合糖皮质激素使用。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制剂是治疗PG的新趋势,主要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白细胞介素1(IL-1)抑制剂、IL-12/23抑制剂、IL-17抑制剂、利妥昔单抗及小分子抑制剂。该文针对PG的治疗现状及最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为临床医师治疗PG提供思路。
综述
烧伤康复中功能训练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田亚菲, 刘毅
2022, 38(6): 580-58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16-00131
摘要:
深度烧伤患者极易出现瘢痕增生或挛缩,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其难以回归社会,因此深度烧伤后的康复治疗尤为重要。目前运动疗法在烧伤康复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多以人工持续辅助训练、手法牵伸活动等给予患者肢体活动锻炼,纠正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功能训练机器人应运而生。功能训练机器人的出现节约了人力,提供给患者精细、标准化的功能锻炼治疗。该文主要从制作技术与多技术整合方面对目前功能训练机器人的革新发展以及功能训练机器人在烧伤康复领域应用的优势进行介绍。
负压伤口疗法在创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季超, 肖仕初
2022, 38(6): 585-58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11-00179
摘要:
创面修复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近年来,负压伤口疗法(NPWT)在促进各种创面修复中发挥了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不仅被用于治疗普通急慢性创面,而且被用于封闭手术切口、皮肤移植前创面准备、移植后皮片固定以及治疗部分复杂胸腹腔创伤。该综述旨在总结NPWT在创面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相关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初步探讨。
瘢痕疙瘩中的成纤维细胞特性研究进展
王蕴璋, 苏晨, 付思祺, 刘立强
2022, 38(6): 590-59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10-00176
摘要:
近20年来,细胞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瘢痕疙瘩的相关研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是瘢痕疙瘩中的主要效应细胞,与瘢痕疙瘩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KFb在生物学特性、基因表达等方面与正常成纤维细胞有明显差异。该文从多个角度对KFb的特性进行了综述,详细描述了其生物学特性如显微结构、代谢特点、增殖性质等情况,并介绍了KFb的异质性与基因组学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对KFb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有助于阐明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并为瘢痕疙瘩的防治提供宝贵策略。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痤疮瘢痕的研究进展
李芳, 蔡原, 邓呈亮
2022, 38(6): 595-60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510-00177
摘要:
痤疮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面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愈合后常遗留痤疮瘢痕,导致患者容貌受损和心理障碍。痤疮瘢痕的治疗极为棘手,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成为治疗痤疮瘢痕的新兴疗法。近年来,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干细胞及其衍生物可有效拮抗痤疮瘢痕的形成。基于此,该文就有关采用各种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衍生物治疗痤疮瘢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痤疮瘢痕的干细胞疗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