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4年  第40卷  第12期

显示方式:
专家论坛
危重烧伤一体化救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李孝建, 汤文彬, 李尚桦
2024, 40(12): 1101-110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827-00317
摘要:
危重烧伤的救治,要在进一步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基础上,防治救治过程中各种严重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改善创面愈合质量,减少创面愈合后的瘢痕增生及挛缩等,使患者治愈后重返工作岗位、重返社会。该文结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烧伤整形科在危重烧伤的院前急救与早期救治、早期专科救治与康复、救治过程中的多学科合作和医护合作、区域性救治体系等一体化救治模式方面的临床实践,探讨在尚未形成完善的危重烧伤救治体系的情况下,危重烧伤一体化救治模式的组成和应用,供同道们参考。
烧伤科主导的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救治危重烧伤的临床实践和模式探讨
张丕红, 张怡坤, 梁鹏飞
2024, 40(12): 1107-111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906-00329
摘要:
目前,尽管国内诸多烧伤中心和治疗单位建立了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但因其容量有限,以及烧伤事故的突发性和烧伤救治专业队伍的逐步转型,越来越多的危重烧伤患者主要在综合ICU接受救治;综合ICU也逐步采取半开放式管理模式,通过以ICU或烧伤科医师为主体的多学科协作进行危重烧伤救治。该文结合临床实践分享烧伤科主导的综合ICU在半开放式管理模式下救治危重烧伤的经验,简要介绍危重烧伤病程中的容量管理策略和感染防控体会,探讨烧伤科主导的综合ICU救治危重烧伤的模式,以便烧伤科医师结合烧伤治疗经验和现代化重症监测诊疗技术,更好地救治危重烧伤患者。
论著·重症烧伤
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姜胜攀, 高小青, 栾夏刚, 谭一清
2024, 40(12): 1114-112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122-00028
摘要:
目的 筛选严重烧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20年3月—2023年3月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67例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9例、女108例,年龄18~82岁。根据是否并发肺动脉栓塞将患者分为肺动脉栓塞组(26例)与非肺动脉栓塞组(241例),收集并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治疗期间卧床时间、烧伤原因、入院时白蛋白水平、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合并高血压情况、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和入院时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评分。对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
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对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影响及患者置管时间的影响因素
潘艳艳, 范友芬
2024, 40(12): 1123-113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625-00248
摘要:
目的 分析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对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的影响及患者置管时间的影响因素。 方法 该研究为历史对照研究。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科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15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其中男126例、女31例,年龄14~87岁。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推行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前(干预前,77例患者)及2020年1月—2022年12月推行重症镇痛镇静管理后(干预后,80例患者)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烧伤总面积、吸入性损伤程度、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评分等一般资料,使用镇痛药物(曲马多、芬太尼、瑞芬太尼)例数、用量、天数及总镇痛例数、天数,使用镇静...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白晓智, 陶克, 刘洋, 郝彤, 张浩, 官浩
2024, 40(12): 1132-114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927-00355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外泌体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选取第4~5代人ADSC,采用差速超高速离心法分离并提取其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对外泌体进行鉴定后使用。取24只成年雄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盲肠结扎穿孔(CLP)组和CLP+ADSC外泌体组,对单纯CLP组小鼠行CLP(构建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后注射磷酸盐缓冲液,对CLP+ADSC外泌体组小鼠进行组名相应的处理,对正常对照组小鼠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每组8只。术后24 h,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测小鼠肺组织形态,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
论著
外线不缝合对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的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
陈宗安, 杨雅婷, 王文波, 夏玲玲, 刘伟, 高振, 武晓莉
2024, 40(12): 1143-114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06-00051
摘要:
目的 比较内线缝合后是否行外线缝合对皮肤切口愈合的影响。 方法 该研究为前瞻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2020年11月—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4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行皮肤切除手术的患者,其中女39例、男10例,年龄18~55岁。手术部位包括上肢(17例)、下肢(2例)、肩部(3例)、颈部(8例)、腹部(8例)、胸部(10例)、背部(1例)。将每例患者的手术切口采用随机序列法等分为外线缝合段(行内线+外线缝合)和外线不缝合段(仅行内线缝合)。术后拆线当日与术后第1个月随访时,观察切口裂开情况。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观察切口瘢痕增生情况并计算切口瘢痕增生率。术后第6、12个...
Meek皮片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张婷, 刘佳琦, 杨云舒, 韩军涛, 胡大海, 郑朝
2024, 40(12): 1150-115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124-00206
摘要:
目的 探讨Meek皮片移植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8月—2023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龄22~62岁,烧伤总面积30%~80%体表总面积,四肢或躯干部位为深Ⅱ~Ⅲ度烧伤。根据四肢或躯干深度烧伤部位治疗过程,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患者接受Meek皮片移植联合PRP同期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Meek皮片移植。术后10 d,观测患者Meek皮片成活情况。术后14 d,观测患者术区创面愈合率。统计术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标...
两种带蒂皮瓣移植修复膝部Ⅳ度电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薛继东, 梁琰, 狄海萍, 邢培朋, 董国赟, 梁占领, 夏成德
2024, 40(12): 1158-116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419-00143
摘要:
目的 比较隐动脉皮瓣与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膝部Ⅳ度电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8年7月—2022年2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3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膝部Ⅳ度电烧伤患者,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18~54岁。根据膝部电烧伤创面采用的修复方式,将患者分为采用隐动脉皮瓣修复的隐动脉皮瓣组(18例)、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的股前外侧皮瓣组(16例)。隐动脉皮瓣组患者清创后骨和/或肌腱外露面积为5 cm×4 cm~12 cm×7 cm,伴关节开放者5例,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6 cm~25 cm×12 cm;股前外侧皮瓣组患者清创后骨和/或肌腱外露面积为...
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的生物膜基因和群体感应基因分析
徐俊, 韩晓翠, 何璐, 冯书红, 孙东建, 曹晨, 刘熙姣, 张艳燕, 丁百兴, 常柏
2024, 40(12): 1166-117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715-00269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携带生物膜基因和群体感应基因情况,以及CRAB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 方法 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10月—2023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糖尿病足科收治17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足患者,其中男128例、女49例,年龄(56±10)岁。从前述患者的糖尿病足创面中培养出233株鲍曼不动杆菌,先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细菌,然后采用动态比浊法通过全自动微生物系统做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耐药率。任意选择10株CRAB[来自10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63±13)岁]和10株碳青霉烯类敏感鲍曼不动杆...
大鼠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蔡维霞, 郑朝, 刘佳琦, 刘洋, 张婷, 计鹏, 田晨阳
2024, 40(12): 1176-118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408-00126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对过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的作用。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取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获取原代ADSC并成功鉴定。取第3代ADSC,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感染空载腺病毒的阴性对照组和感染过表达GDNF腺病毒的过表达GDNF组。培养48 h后,大体观察细胞感染情况。另取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采血后采用差速离心法获取PRP,制备成凝胶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结构。取第3代ADSC,加入PRP成胶前的混合液中,成胶后常规培养48 h,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钙黄素/碘化丙啶染色观...
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缝线对小鼠皮肤切口缝合线道的远期作用
何峰, 杜娟, 宋岩彪, 叶茂, 魏延栋, 刘雪来
2024, 40(12): 1184-119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007-00104
摘要:
目的 探讨纳米银涂层可吸收缝线对小鼠皮肤切口缝合线道的远期作用。 方法 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将18只10~12周龄雌雄各半BALB/c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薇乔线组、抗生素薇乔线组和纳米银薇乔线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于所有小鼠背部制备皮肤切口后,对普通薇乔线组、抗生素薇乔线组和纳米银薇乔线组小鼠皮肤切口分别采用可吸收薇乔线、三氯生抗菌涂层可吸收薇乔线和纳米银涂层可吸收薇乔线行皮内连续缝合。术后25 d,采集切口缝合线道皮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测小鼠切口缝合线道F4/80、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阳性面积百分比,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染色观测小鼠...
综述
细胞外囊泡调节免疫微环境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周子悦, 徐广超, 王达利
2024, 40(12): 1193-119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1215-00243
摘要: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和血液循环不良,常常导致足部创面、溃疡、坏疽,并伴随着创面免疫微环境失调。细胞外囊泡(EV)治疗是一种新兴生物治疗手段,EV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效能、低免疫原性和低组织毒性等优点,通过调节微环境中的免疫反应和细胞功能,可以降低创面的炎症水平,在糖尿病创面治疗中显示出巨大潜力。该文综述了EV通过对糖尿病创面的微环境中的多种炎症细胞和非炎症细胞的调控参与调节创面愈合的机制,并讨论了EV临床转化的多种手段的优势与不足,提出EV治疗与疾病微环境相结合的概念,为进一步推动EV的临床应用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植物来源细胞外囊泡在创面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王玮琪, 羊月婷, 苏志宏, 李瑾, 胡文慧, 张培华
2024, 40(12): 1199-120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40226-00072
摘要:
植物来源细胞外囊泡(EV)为植物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含有各种蛋白质、脂质及RNA分子,能调节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物质传递,是细胞通信的重要载体。当前,动物来源EV在种间通信、细胞交流和药物载体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植物来源EV由于具有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及低免疫原性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与此同时植物来源EV研究和分析技术已取得较大进展。该综述围绕植物来源EV分离技术、表征鉴定及其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今后植物来源EV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