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3年  第39卷  第11期

学科建设
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发展的新阶段:规范及融合与转化
谢挺, 倪鹏文, 韩春茂, 温冰, 肖健, 王泠, 姜玉峰, 蒋琪霞, 罗蔓
2023, 39(11): 1001-100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627-00231
摘要:
顺应疾病谱的重大变化,中国创面修复学科从萌芽到快速生长,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在现阶段,提高学科发展内涵决定了学科未来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创面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创面修复学科必须具备规范、融合与转化的特质。该文对创面修复学科临床实践中规范、融合及转化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并对第十三届全国创伤修复(愈合)与组织再生学术会上有关规范、融合与转化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希望这些成果能够在中国创面修复学科建设中得到体现和改进。
论著·小儿烧伤
住院烧伤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韩超, 计鹏, 尚亚鸽, 李晋, 王克甲, 曹涛, 胡大海, 陶克
2023, 39(11): 1006-101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12-00046
摘要:
  目的   分析住院烧伤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估。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0年5月—2023年4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41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患儿,其中男248例、女169例,年龄≤14岁。统计患儿检出病原菌构成及来源分布。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患儿分为感染组(216例)和未感染组(201例),统计2组患儿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是否存在Ⅲ度烧伤、致伤原因、致伤季节等一般资料,以及是否存在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异常、延迟复苏、合并吸入性损伤与入院后早期休克、气管切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深静脉置管等情况和入院后手术次数多少(>2次为多,≤2次为少)、留置导尿管天数、住院天数。按照7∶3的比例将患儿分为建模组(291例)和验证组(126例),同前统计2组患儿资料。对前述数据行Mann-Whitney U 检验、 χ 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通过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法(LASSO)回归分析缩减建模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前述筛选出的危险因素作进一步筛选,根据进一步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前述预测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建模组和验证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分别评估其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结果   共检出245株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01株,占41%)、铜绿假单胞菌(54株,占22%)、鲍曼不动杆菌(33株,占13%)为主,来源于创面分泌物的病原菌(211株,占86%)最多,其次是血液(10株,占4%)和痰液(5株,占2%)。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儿烧伤总面积、留置导尿管天数、住院天数以及是否存在Ⅲ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深静脉置管与手术次数多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32、-3.29、-3.85, χ 2值分别为26.36、7.03、10.13、10.53, P<0.05);2组患者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建模组和验证组患儿的各临床特征均相近( P>0.05)。LASSO回归分析获得的6个危险因素分别为Ⅲ度烧伤、血清白蛋白水平异常、深静脉置管、多次手术、留置导尿管天数和住院天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Ⅲ度烧伤、深静脉置管、血清白蛋白水平异常和多次手术均是291例住院烧伤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27、2.66、4.08、2.92,95%置信区间分别为1.22~4.21、1.03~6.87、1.07~15.49、1.15~7.42, P<0.05)。预测模型的ROC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95%置信区间为0.78~0.84)和0.81(95%置信区间为0.76~0.85);校准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模型校准曲线均在理想曲线附近;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的预测模型阈值概率分别在5%~70%和1%~46%范围内。   结论   烧伤患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来自于创面分泌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基于独立危险因素——Ⅲ度烧伤、血清白蛋白水平异常、深静脉置管和多次手术所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可方便地用于住院烧伤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
七氟醚吸入镇静镇痛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儿换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张梦思, 黄磊, 朱辉, 麻艺群, 付晋凤
2023, 39(11): 1014-102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31-00027
摘要: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镇静镇痛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儿换药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3年1月,昆明市儿童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21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七氟醚组和布洛芬组,剔除脱落患儿后,七氟醚组中最终纳入103例患儿,其中男67例、女36例,年龄1(1,2)岁;布洛芬组最终纳入98例患儿,其中男67例、女31例,年龄1(1,2)岁。七氟醚组患儿换药时吸入七氟醚镇静镇痛,布洛芬组患儿换药前口服布洛芬镇痛。监测并记录患儿换药开始前30 min,清创后即刻、换药完毕后30 min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O 2);分别采用面部表情、腿部动作、活动度、哭闹和可安慰性量表和Ramsay镇静量表评估患儿换药开始前30 min、清创后即刻、换药完毕后30 min的疼痛强度及镇静程度;记录换药时间与住院期间总换药次数;在患儿出院时,采用休斯敦疼痛情况调查表调查换药医师及1名患儿家属对患儿换药过程中镇痛效果的满意度;监测记录患儿换药过程中发生的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Wilcoxon秩和检验、 χ 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换药开始前30 min和换药完毕后30 min,2组患儿心率、MAP、SpO 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清创后即刻,与布洛芬组比较,七氟醚组患儿心率、MAP均明显降低( t值分别为8.10、4.37, P<0.05),而SpO 2明显升高( t=21.77, P<0.05)。换药开始前30 min和换药完毕后30 min,2组患儿疼痛强度评分、镇静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清创后即刻,与布洛芬组比较,七氟醚组患儿疼痛强度评分明显降低,而镇静程度评分明显升高( t值分别为42.87、72.45, P<0.05)。七氟醚组患儿的换药时间、住院期间总换药次数分别为(18±3)min、(4.1±1.0)次,分别明显短于、少于布洛芬组的(26±7)min、(6.6±1.4)次( t值分别为-4.44、14.17, P<0.05)。出院时,七氟醚组患儿的换药医师和家属对换药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布洛芬组( t值分别为44.23、36.55, P<0.05)。2组患儿换药过程中呼吸抑制、低氧血症、低血压、呛咳、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七氟醚吸入用于大面积烧伤患儿换药,能安全、有效控制疼痛及镇静,缩短换药时间,不良反应少,该方法可用于儿童烧伤病房日常换药。
三岁及以下烧伤患儿照护者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张娟, 刘晓慧, 柴雪珺, 马月兰, 李海芬, 马惠珍
2023, 39(11): 1021-102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25-00508
摘要:
  目的   构建≤3岁烧伤患儿照护者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2022年1—2月,通过分析文献,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烧伤整形美容科6名31~51岁工作10年以上的女护士和15名(女11名、男4名)28~54岁接受过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培训的住院烧伤患儿照护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理论指导,初步拟定≤3岁烧伤患儿照护者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2022年3—6月,运用德尔菲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高校就职的15名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函询(统计其一般资料),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计算函询表有效回收比,判断专家积极程度;计算所有指标的权威系数均值,判断专家权威程度;计算所有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值与满分比均值,判断专家意见集中程度;计算所有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均值和变异系数均值,判断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对各轮函询中一级指标和总二级指标及总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行 χ 2检验。   结果   初步拟定的≤3岁烧伤患儿照护者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15名专家以女性居多,年龄32~56岁,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工作年限14~31年。第1、2轮函询表有效回收比分别为1(15/15)、0.93(14/15)。第1、2轮函询所有指标的权威系数均值分别为0.87、0.90。所有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满分比均值在第1轮函询中分别为4.25、0.68,在第2轮函询中分别为4.39、0.70。第1、2轮函询中所有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均值分别为0.50和0.62,所有指标的变异系数均值分别为0.15和0.14。第1、2轮函询中5个一级指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和总二级指标及总三级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检验,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χ 2值分别为22.18、20.36、23.42、25.81、21.44、124.73、524.05及24.27、19.85、22.39、27.52、20.83、102.38、503.27, P<0.05)。最终确立的≤3岁烧伤患儿照护者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权重分别为0.343、0.371、0.091、0.076、0.127,二级指标的权重为0.024~0.192,三级指标的权重为0.001~0.089。   结论   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构建的≤3岁烧伤患儿照护者居家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可靠性,可以为该年龄段烧伤患儿居家护理提供参考。
论著
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徐军辉, 张伟, 周锦秀, 陈斓, 张卫东, 龚翔, 谢卫国
2023, 39(11): 1030-103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804-00039
摘要:
  目的   探讨游离移植腹股沟皮瓣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1月—2023年5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烧伤科收治2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年龄20~69岁四肢电烧伤男性患者。共27个肢体受累,其中上肢18个、下肢9个。清创后,肢体拟用腹股沟皮瓣修复的创面面积为5.0 cm×1.5 cm~20.0 cm×9.0 cm。对24例患者共行26次手术,切取27个面积为5.0 cm×3.5 cm~22.0 cm×12.0 cm游离腹股沟皮瓣,其中6个行分叶移植,2个与髂骨瓣嵌合移植,3个与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联体移植,1个与游离脐旁穿支皮瓣联体移植。术中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评估腹股沟皮瓣血运,指导移植时动脉增压。移植的腹股沟皮瓣中,5个以旋髂浅动脉与腹壁浅动脉共干为血管蒂,13个以单纯旋髂浅动脉为血管蒂,6个以单纯腹壁浅动脉为血管蒂,其余3个同时吻合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动脉行动脉增压。另对1例患者用旋髂浅动脉的深支作为桥接血管再通示指远节固有动脉。将供区创面直接缝合。记录腹股沟皮瓣切取完毕切断血管前与移植并吻合血管后即刻的血运状态,术后观察组织瓣成活情况、移植髂骨固定情况、供区继发缺损愈合情况,随访观察腹股沟皮瓣外观、受区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臂、肩、手残障(DASH)评分表对受累上肢功能进行评分,参考利克特量表5级评分法调查患者对每次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   结果   27个腹股沟皮瓣切取完毕切断血管前与移植并吻合血管后即刻动脉血流灌注与静脉回流均良好。除1个腹股沟皮瓣术后12 d出现坏死,经头部刃厚皮移植修复外,其余26个腹股沟皮瓣及联体移植组织瓣术后完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移植髂骨术后固定牢靠;供区继发缺损术后均愈合良好。随访6~36个月,腹股沟皮瓣质地柔软,无明显臃肿;受区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腹股沟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末次随访时,18个受累上肢功能的DASH评分表评分为0~100分(平均27分),患者对17次手术治疗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对9次手术治疗效果表示比较满意。   结论   腹股沟皮瓣供区位置隐蔽,于该处切取皮瓣造成的损伤小,该皮瓣血供丰富,将其分叶移植、嵌合移植、与其他皮瓣联体移植等修复四肢电烧伤创面后,受区外形与功能恢复较佳,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四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创面的效果
王辉, 周彤, 刘玉杰, 张一晗, 刘英, 马铁鹏, 杨晓溪
2023, 39(11): 1038-104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720-00009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4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创面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2年5月—2021年7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收治12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掌侧创面患者,其中男74例、女48例,年龄18~76岁,包括单纯手掌损伤者15例、单纯手指损伤者101例、手掌和手指同时受损者6例。创面面积为1.5 cm×1.2 cm~15.0 cm×6.0 cm,均经移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其中移植带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尺动脉穿支皮瓣者16例、移植带掌背皮神经的掌背动脉穿支皮瓣者20例、移植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的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者21例、移植带指神经背侧支的第2~5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者65例,皮瓣面积为1.8 cm×1.4 cm~20.0 cm×6.0 cm。术前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皮瓣穿支血管及皮神经进行定位和测量,术中均将皮瓣携带皮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将供瓣区创面直接闭合,或移植同侧大腿/前臂近端内侧游离中厚/全厚皮片修复。术后观察皮瓣与供瓣区移植皮片成活情况及供瓣区切口愈合情况。随访患者并于末次随访时,测量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参照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评估患者对皮瓣及供瓣区外观的满意度,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手功能。   结果   术后,1例患者移植的带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尺动脉穿支皮瓣及2例患者移植的带指神经背侧支的第2~5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处理愈合;其余119例患者移植的皮瓣均成活。术后供瓣区移植皮片均成活,供瓣区切口均愈合。随访时间为10~36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带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尺动脉穿支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10~20 mm,皮瓣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0例、满意者6例,供瓣区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7例、满意者9例,患手功能评定:优者7例、良者7例、可者2例;带掌背皮神经的掌背动脉穿支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8 mm,皮瓣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3例、满意者7例,供瓣区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0例、满意者10例,患手功能评定:优者11例、良者7例、可者2例;带前臂外侧皮神经终末支的拇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6~11 mm,皮瓣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7例、满意者4例,供瓣区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13例、满意者8例,患手功能评定:优者15例、良者6例;带指神经背侧支的第2~5指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距离为5~12 mm,皮瓣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43例、满意者22例,供瓣区外观满意度评估:非常满意者47例、满意者18例,患手功能评定:优者39例、良者21例、可者5例。   结论   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应用4种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穿支皮瓣修复手部掌侧不同类型创面,皮瓣血供可靠、切取方便,供区继发损伤小,术后皮瓣感觉恢复较好。
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情况的多中心回顾及影响因素分析
段德庆, 陈永, 邓鸿敖, 胡时强, 毛远桂, 刘德伍, 韩春茂, 徐庆连, 张红艳
2023, 39(11): 1047-1056.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417-00128
摘要:
  目的   回顾多中心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输血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2年6月3家医院烧伤中心收治的45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79例、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4例。统计患者住院期间输注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的情况;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合并基础疾病情况、致伤原因、伤后入院时间、入院类型、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合并其他创伤情况、合并肺水肿情况;入院24 h内血乳酸、血肌酐、总胆红素、白蛋白值;合并血流、创面、肺部、尿路感染情况,合并脓毒症情况;切削痂植皮手术(以下简称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出现血红蛋白<70 g/L情况、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情况、行机械通气情况、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住院天数及预后。再收集患者在伤后14 d内行602次手术的单次手术切削痂和取皮面积、单次手术时长、单次手术失血量、手术部位、止血带和创面移植物使用情况。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结合单因素分析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患者红细胞输注量和血浆输注量以及单次手术失血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在整个住院期间,有437例(96.0%)患者进行了输血治疗,分别有435例(95.6%)、410例(90.1%)、73例(16.0%)患者输注了血浆、红细胞、血小板。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18~92岁。不同合并基础疾病情况、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合并其他创伤情况、合并肺水肿情况、合并血流感染情况、合并创面感染情况、合并肺部感染情况、合并尿路感染情况、合并脓毒症情况、出现血红蛋白<70 g/L情况、入住ICU情况、行机械通气情况、行CRRT情况下的患者血浆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06、-4.67、-2.11、-6.13、-9.56、-4.93、-8.08、-4.78、-9.12、-6.55、-9.37、-11.46、-7.17, P<0.05);且患者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入院24 h内血乳酸值、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入院24 h内白蛋白值、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均与血浆输注量相关( r值分别为0.39、0.51、0.14、0.28、-0.13、0.47、0.56, P<0.05)。不同性别、合并吸入性损伤情况、合并其他创伤情况、合并肺水肿情况、合并血流感染情况、合并创面感染情况、合并肺部感染情况、合并尿路感染情况、合并脓毒症情况、出现血红蛋白<70 g/L情况、入住ICU情况、行机械通气情况、行CRRT情况下的患者红细胞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00、-4.34、-3.10、-4.22、-8.24、-7.66、-8.62、-4.75、-7.42、-9.36、-6.12、-8.31、-6.64, P<0.05);且患者的年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入院24 h内血乳酸值、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入院24 h内总胆红素值、入院24 h内白蛋白值、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均与红细胞输注量相关( r值分别为0.12、0.22、0.49、0.09、0.18、0.13、-0.15、0.69、0.77, P<0.05)。合并基础疾病、Ⅲ度烧伤面积、合并肺水肿、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合并脓毒症、行CRRT、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均是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血浆输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09、0.16、0.12、0.07、0.11、0.15、0.31、0.26, P<0.05)。女性、Ⅲ度烧伤面积、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合并脓毒症、出现血红蛋白<70 g/L、行CRRT、总手术失血量均是大面积烧伤患者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0、0.12、0.10、0.11、0.05、0.19、0.54, P<0.05)。不同手术部位、创面移植物下的患者单次手术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2.54、-2.27, P<0.05);患者的切削痂和取皮面积、手术时长均与单次手术失血量相关( r值分别为0.40、0.21, P<0.05)。切削痂和取皮面积、手术时长及使用活性创面移植物均是大面积烧伤患者单次手术失血量的独立影响因素(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1、0.16、0.12, P<0.05)。   结论   女性、合并基础疾病、Ⅲ度烧伤面积、入院24 h内血肌酐值、合并肺水肿、出现血红蛋白<70 g/L、合并脓毒症、行CRRT、手术次数、总手术失血量是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输血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切削痂和取皮面积、手术时长及活性创面移植物通过影响单次手术失血量,间接影响患者的输血情况。
重症烧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探究
赵婧楠, 蒋航, 陈宾, 汤文彬, 邓忠远, 张涛, 张旭辉, 钟晓旻, 李孝建
2023, 39(11): 1057-106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15-00320
摘要:
  目的   探究重症烧伤患者早期(即伤后14 d内)凝血功能变化。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5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症烧伤患者,根据烧伤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度烧伤组(17例,其中男12例、女5例)和特重度烧伤组(33例,其中男26例、女7例)。收集患者入院时、伤后48 h与72 h和伤后7 d与14 d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栓弹力图指标水平。常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血栓弹力图指标包括凝固角(即α角)、凝血综合指数(CI)以及MA值、R值和K值(分别反映最大振幅、凝血反应时间、血液凝固时间)。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 χ 2检验。对2组患者各指标数据进行混合效应模型验证,同时对PLT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所有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指标数据(除CI外)分别与PLT和常规凝血指标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   结果   入院时、伤后48 h与72 h和伤后7 d与14 d,重度烧伤组患者的PLT分别为(203±91)、(148±70)、(123±63)、(203±62)、(402±140)×10 9/L,特重度烧伤组患者的PLT分别为(235±116)、(145±71)、(109±52)、(235±106)、(455±138)×10 9/L,总体比较,仅时间因素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2.55, P<0.05),重度烧伤组患者PLT仅伤后7 d与其相邻的2个时间点(伤后72 h及伤后14 d)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特重度烧伤组患者PLT各相邻时间点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PT、TT、FIB水平总体比较,仅时间因素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6.04、8.45、32.90, P值均<0.05),特重度烧伤组患者伤后14 d内的APTT、FIB水平均长于/高于重度烧伤组。2组患者各时间点的MA值、α角、K值、CI总体比较,仅时间因素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8.82、11.38、9.11、9.42, P值均<0.05)。MA值与PLT呈中度相关( r=0.69, P<0.05),与TT、FIB水平均呈弱相关( r值分别为-0.29、0.30, P<0.05),与D-二聚体水平呈极弱相关( r=-0.15, P<0.05);α角与PLT呈中度相关( r=0.58, P<0.05),与FIB水平和TT均呈弱相关( r值分别为0.26、-0.29, P<0.05);R值与APTT、FIB水平均呈弱相关( r值分别为0.24、0.31, P<0.05),与PT、TT呈极弱相关( r值分别为0.16、0.14, P<0.05);K值与PLT呈中度相关( r=-0.59, P<0.05),与FIB水平、TT均呈弱相关( r值分别为-0.29、0.32, P<0.05),与D-二聚体水平呈极弱相关( r=-0.15, P<0.05)。   结论   重症烧伤患者早期即存在凝血功能不全、血小板聚集能力以及FIB功能增强等凝血功能变化的特点。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栓弹力图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相互替代。
改良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脏器功能的影响
于家傲, 王际壮, 王家强, 章雄, 刘琰
2023, 39(11): 1064-107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329-00105
摘要:
  目的   对比改良冬眠合剂和传统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脏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4只约10周龄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烫伤组、传统冬眠合剂组和改良冬眠合剂组,每组6只。于单纯烫伤组、传统冬眠合剂组和改良冬眠合剂组大鼠背部造成30%体表总面积(TBSA)Ⅲ度烫伤,假伤组大鼠模拟致伤过程致假伤。伤后即刻,传统冬眠合剂组大鼠腹腔注射12 mL/kg由哌替啶、氯丙嗪和异丙嗪构成的传统冬眠合剂,辅以生理盐水灌胃;改良冬眠合剂组大鼠腹腔注射2 mL/kg由咪达唑仑和芬太尼构成的混合药剂,辅以西替利嗪灌胃。随后4组大鼠均腹腔注射乳酸林格液进行补液复苏,使补液及给药总剂量为2 mL·kg -1·%TBSA -1。次日,对2个冬眠合剂组大鼠再次同前给药。伤后3 d,取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血并留取肝脏、小肠和肺脏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0和IL-6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LDH同工酶1(LDH-1)、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尿素、肌酐和尿酸水平,对肝脏、小肠和肺脏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组织学变化。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检验。   结果   伤后3 d,传统冬眠合剂组大鼠血浆中IL-10水平为(44±16)pg/mL,显著高于改良冬眠合剂组的(20±9)pg/mL和单纯烫伤组的(21±6)pg/mL( P值均<0.05);4组大鼠血浆中IL-1β和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伤后3 d,单纯烫伤组大鼠血浆中ALT和AST水平分别为(77±14)、(213±65)U/L,均显著高于假伤组的(59±5)、(108±10)U/L( P<0.05);改良冬眠合剂组大鼠血浆中ALT和AST水平分别为(61±3)、(116±11)U/L,均显著低于传统冬眠合剂组的(81±13)、(207±54)U/L( P<0.05),且改良冬眠合剂组大鼠血浆中AST水平显著低于单纯烫伤组( P<0.05)。伤后3 d,4组大鼠血浆中γ-GT、ALP、LDH、LDH-1、肌酸激酶、CK-MB、肌酐和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虽然4组大鼠血浆中尿素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单纯烫伤组分别与假伤组、传统冬眠合剂组、改良冬眠合剂组之间以及传统冬眠合剂组与改良冬眠合剂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伤后3 d,相对于假伤组,单纯烫伤组大鼠肝脏组织中可见肝细胞弥漫微泡性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小肠组织中可见绒毛间质明显疏松水肿,肺脏组织中可见大片区域肺泡间隔明显增宽;相对于单纯烫伤组,2个冬眠合剂组大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都有所减轻,肺泡壁增厚和肠绒毛间质水肿均得到缓解,且其中改良冬眠合剂组大鼠各脏器组织学表现更接近假伤组。   结论   传统冬眠合剂可能有更强的抑炎作用,而改良冬眠合剂具有更好的肝功能保护作用,但这2种冬眠合剂均可缓解严重烫伤大鼠肝脏、肺脏和小肠的组织病理学损害。对于肝脏、肺脏和小肠,改良冬眠合剂具有不亚于传统冬眠合剂的脏器保护作用。
小檗碱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郑力铭, 刘钟元, 颜鸿宇, 李恒飞, 张志文
2023, 39(11): 1072-108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411-0012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檗碱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配制含小檗碱终质量浓度分别为0(不含小檗碱)、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160.00 μg/mL的小鼠真皮成纤维细胞(MDF)正常糖完全培养基(以下简称常规培养基)。取原代MDF,分别用常规培养基和MDF高糖(30 mmol/L葡萄糖)完全培养基(以下简称高糖培养基)培养,收集第3~6代细胞进行以下实验。取采用常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饥饿处理12 h后更换为含不同浓度小檗碱的常规培养基培养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筛选小檗碱最适作用浓度(样本数为6),用于后续细胞实验。取2种培养基培养的细胞,将采用常规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纳入正常对照组,将采用高糖培养基培养的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单纯高糖组和高糖+小檗碱组。分别用相应的培养基培养48 h后,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划痕试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24 h迁移能力,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细胞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胱天蛋白酶3(caspase-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前述实验的样本数分别为6、3、9、3、6。取15只8周龄雄性BALB/c小鼠,构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在其背部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分为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低浓度(25 μg/mL)小檗碱组和糖尿病+高浓度(75 μg/mL)小檗碱组,分别作相应处理,每组5只鼠。伤后0(即刻)、3、7、14、21 d,采用ImageJ软件测量创面面积。伤后21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检测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胶原生成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分别检测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 1、VEGF、CD31和caspase-3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动物实验的样本数均为5。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Tukey检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结果   培养48 h,筛选出小檗碱质量浓度为20.00 μg/mL时细胞的活力最大。培养48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活力均明显减弱( 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活力明显增强( P<0.05)。培养48 h后,划痕试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24 h迁移率均明显下降( 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24 h迁移率明显升高( P<0.05)。培养48 h后,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细胞24 h迁移数(141±7)个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24 h迁移数的(28±3)、(86±6)个均明显减少( t值分别为117.28、31.80, 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24 h迁移数明显增多( P<0.05)。培养48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中PDGF、VEGF、TGF-β 1、MMP-9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caspase-3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中PDGF、VEGF、TGF-β 1、MMP-9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培养48 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高糖组、高糖+小檗碱组细胞中PDGF、VEGF、TGF-β 1、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与单纯高糖组相比,高糖+小檗碱组细胞中PDGF、VEGF、TGF-β 1、MMP-9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小鼠伤后14、21 d及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伤后3、7、14、21 d创面面积均明显减小( P<0.05);与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相比,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伤后3、7、14、21 d创面面积均明显减小( P<0.05)。伤后21 d,单纯糖尿病组小鼠创面组织尚未形成上皮,真皮层有大量炎症细胞和肉芽组织;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大部分完成上皮化,真皮层有大量炎症细胞;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大部分完成上皮化,真皮层有少量毛囊和炎症细胞。伤后21 d,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胶原面积均明显增加( P<0.05);与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相比,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胶原面积明显增加( P<0.05)。伤后21 d,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 1、VEGF和CD3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与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相比,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 1、VEGF和CD3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P<0.05)。伤后21 d,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 1、VEGF和CD31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caspase-3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 P<0.05);与糖尿病+低浓度小檗碱组相比,糖尿病+高浓度小檗碱组小鼠创面组织中MMP-9、PDGF、TGF-β 1、VEGF和CD31 mRNA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caspase-3 mRNA水平明显降低( P<0.05)。   结论   小檗碱可以通过上调MMP-9、PDGF、TGF-β 1、VEGF等因子的表达,下调促凋亡因子caspase-3的表达,从而促进MDF的增殖和迁移以及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
护理专栏
我国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沈鸣雁, 韩琳秋, 冯志仙
2023, 39(11): 1083-108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27-00510
摘要:
  目的   探究我国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的发展状况以及演化路径。   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的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7月31日,文献类型包括指南、专家共识、病例研究、综述、调查报告等,运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关键词、作者、发文机构、期刊数量进行聚类和共现的可视化分析。   结果   共检索出378篇文献,整理后纳入323篇文献。医院内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的文献发文量从 2012年起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第1作者发表且发文量≥2篇的核心作者共有10位,≥3人的合作作者团队共有8个。306家机构发表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相关文章,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北京大学深圳医院(4篇),机构之间合作较为分散。纳入的323篇文献来源于142种期刊,发文量≥10篇的期刊有6种。共纳入282个中文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出现频次排前3位的关键词是压疮、护理管理、护理。共形成13个聚类团,持续存在的聚类团为#1护理质量、#2护理、#6手术患者。数据库中出现的突现强度排前8位的突现关键词为预警干预、预警管理、预警机制、信息系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手术室、护理质量。近3年(2020—2022年)突现强度排前2位的突现关键词为手术室、护理质量。持续时间最长(2005—2012年)和突现强度最高的突现关键词是预警干预。   结论   国内医院压力性损伤护理信息化管理研究热点已经形成,早期研究侧重于压力性损伤形成后的干预,后期研究更关注压力性损伤的全程管理。研究领域内机构间的合作性和研究间的关联性还有所欠缺。
综述
负载脂肪干细胞的皮肤组织工程支架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李伟, 孔维诗, 包郁露, 孙瑜
2023, 39(11): 1090-109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1123-00502
摘要:
组织工程皮肤被广泛应用于重度烧伤创面、糖尿病创面等难愈性创面的治疗。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是构建组织工程皮肤的关键元素。脂肪干细胞凭借其低免疫原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优势逐渐成为组织工程皮肤中种子细胞的重要选择。支架材料是皮肤组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一材料的改性和复合材料的制备正成为构建皮肤组织工程支架的主要研究方向。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各类负载脂肪干细胞的皮肤组织工程支架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应用各类支架材料构建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时的优势与不足,期待为开发负载脂肪干细胞的组织工程皮肤提供新的思路。
基于三维生物打印技术的皮肤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李洋, 惠涛涛, 郑东梅, 葛俊, 罗晓娥, 王琳
2023, 39(11): 1096-1100.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30131-00029
摘要:
组织工程皮肤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恢复皮肤受损严重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目前该类产品已成为临床上皮肤移植的理想替代物。随着三维生物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的包含皮肤附属物等复杂结构的三维皮肤模型也日趋成熟。稳定的三维皮肤模型在皮肤生理病理研究、化妆品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估,以及替代动物实验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该文针对三维生物打印技术进行了分类介绍,总结了常用于皮肤模型构建的生物墨水种类,综述了近年来三维生物打印技术在皮肤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研究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进行了探讨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