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9期

专家论坛
中国烧伤医学领域临床试验现状和思考
吴军, 陈昭宏, 王玉振
2022, 38(9): 799-8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09-00309
摘要:
临床试验对制订烧伤诊治指南或共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烧伤医学领域开展临床试验的先天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循证医学数据。该课题组分别统计中英文数据库里国内外烧伤/重症医学领域主要学术期刊2010—2020年发表的文献,了解到中文期刊发表烧伤医学领域临床试验的数量和比例普遍低于英文期刊,而且中文期刊中发表的烧伤医学领域临床试验文献数量和比例均低于重症医学领域。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统计分析了2010—2020年烧伤医学领域临床试验注册情况,了解到我国烧伤医学领域临床试验的注册量和完成量不但低于美国烧伤医学领域,而且低于我国重症医学领域。烧伤医学领域临床试验开展不足的原因可能是烧伤发病率下降、烧伤专业医师数量下降且收入偏低、烧伤科研人才匮乏等。我国亟须整合烧伤医学领域临床资源优势,加强临床试验研究,提升国际话语权。
菁英述评
基因工程异种猪皮的发展及其在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段红杰
2022, 38(9): 805-80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419-00146
摘要:
近年来,异体皮来源极度匮乏,给大面积危重烧伤患者的救治带来了极大挑战。而异种猪皮虽然结构功能与人皮肤相似,但受免疫排斥反应、猪内源性反转录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蛋白9系统的出现,使一次实施多位点靶基因编辑成为可能,为异种猪皮治疗烧伤创面带来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该文着重对异种猪皮移植治疗临床烧伤创面的进展、存在问题、基因修饰/编辑策略及其应用研究进行讨论。
论著·瘢痕的光电治疗
复合激光技术联合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烧伤患儿增生性瘢痕的效果
雷颖, 谭军, 欧阳华伟, 刘小加, 喻亿玲
2022, 38(9): 810-815.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19-00192
摘要:
  目的  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和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联合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烧伤患儿早期红色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及自身前后对照方法。2019年2月—2020年12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6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烧伤后早期红色增生性瘢痕患儿,其中男32例、女35例,年龄1~12岁。患儿均采用复合激光技术(PDL和UFCL)联合曲安奈德治疗(以下简称联合治疗),间隔2个月后,行第2次联合治疗。分别于首次联合治疗前和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由医师和患儿家属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患儿瘢痕情况。于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统计患儿家属对疗效的满意度并计算总体满意率。记录患儿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医师对患儿瘢痕的厚度、血管分布、色泽、表面粗糙度、质地、范围及总体评价的POSAS评分以及患儿家属对患儿瘢痕的颜色、疼痛程度、瘙痒程度、硬度、厚度、形状大小及总体评价的POSAS评分均明显低于首次联合治疗前(t值分别为17.32、16.73、15.00、14.91、19.62、28.74、29.83,17.43、20.52、29.01、28.82、24.91、20.30、42.13,P<0.01)。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分别有62(93%)、3(4%)、2(3%)名患儿家属对疗效表示非常满意、满意、较为满意,总体满意率为97%(65/67)。末次联合治疗后6个月,所有患儿创面均未出现瘢痕增厚、感染。  结论  复合激光技术联合多点微量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烧伤儿童早期红色增生性瘢痕可改善瘢痕的外观及质地,减轻患儿瘢痕疼痛和瘙痒,且不良反应少,患儿家属对疗效满意度较高。
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烧伤后轻中度小口畸形的临床疗效
周彪, 高仪轩, 巴特, 王凌峰, 曹胜军, 李全, 闫增强, 王宏宇, 黄瑞娟
2022, 38(9): 816-82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20-00252
摘要:
  目的  探究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烧伤后轻中度小口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8年1月—2022年1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19例烧伤后轻中度小口畸形且接受UFCL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35±14)岁,小口畸形平均病程为71 d,术前轻度张口受限者8例、中度张口受限者11例。患者2~3个月行1次UFCL治疗,直至患者对张口度满意或达到疗效瓶颈。记录患者行UFCL治疗的次数以及末次治疗到末次随访的时间间隔。统计患者首次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张口度(手指测量法)、口裂宽度和张口时上下切牙间距。采用新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患者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后的瘢痕。末次随访,患者自行采用利克特5级评分量表对疗效满意度进行评价并计算满意比例;统计治疗区域出现色素沉着、水疱、感染、持续性红斑等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  结果  患者接受UFCL治疗3(2,6)次。患者的末次治疗到末次随访的时间间隔最长为26个月,最短为4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张口度较首次治疗前改善明显(Z=4.68,P<0.01)。末次随访,患者口裂宽度为(35±6)mm,张口时上下切牙间距为(3.2±0.4)cm,均较首次治疗前显著改善(t值分别为10.73、18.97,P<0.01)。末次治疗后瘢痕评分为(4.1±1.6)分,显著优于治疗前(t=22.96,P<0.01)。末次随访,患者对治疗的满意比例为18/19;所有患者治疗区未出现色素沉着、水疱、感染、持续性红斑等不良反应,但其中1例患者反映治疗后约半年病症复发。  结论  UFCL可治疗烧伤后轻中度小口畸形,患者满意度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脉冲染料激光动态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临床效果
刘振楠, 周粤闽, 刘若璇, 李亚玲, 李晴, 张婷, 张舒曼
2022, 38(9): 822-829.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20-00249
摘要:
  目的  探讨脉冲染料激光(PDL)动态联合曲安奈德在临床治疗瘢痕疙瘩中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4月—2020年10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瘢痕疙瘩患者34例(瘢痕疙瘩46处)。根据采用的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曲安奈德组与动态治疗组,前一组患者共18例(瘢痕疙瘩26处),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0±12)岁,仅进行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后一组患者共16例(瘢痕疙瘩20处),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26±11)岁,根据每次治疗前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选择是否进行曲安奈德注射、PDL或者PDL联合曲安奈德注射治疗。首次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以下简称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采用VSS、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瘢痕疙瘩情况,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量表评估瘢痕疙瘩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治疗后12个月,根据VSS评分进行瘢痕疙瘩疗效评价并计算显效率。记录瘢痕疙瘩首次显效时间、达到首次显效时曲安奈德累计注射次数、治疗后12个月内随访次数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曲安奈德组、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VSS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7.53、8.09,P<0.01),VSS、POSAS中色泽和血管分布总分与POSAS总评分及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3.71、-4.04、-4.21、-4.11,-3.76、-3.73、-3.92、-3.93,P<0.01);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VSS、POSAS中色泽和血管分布总分均明显低于曲安奈德组(Z值分别为-2.03、-2.12,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显效率明显高于曲安奈德组(χ2=3.88,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首次显效时间为5.5(2.0,6.0)个月,明显短于曲安奈德组的6.0(2.3,10.3)个月(χ2=4.02,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达到首次显效时曲安奈德累计注射次数为(3.2±1.7)次,明显少于曲安奈德组的(4.2±1.8)次(t=2.09,P<0.05)。动态治疗组患者瘢痕疙瘩治疗后12个月内的随访次数明显多于曲安奈德组(t=-2.94,P<0.0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曲安奈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纯曲安奈德注射比较,PDL动态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可缩短显效时间,减少曲安奈德注射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与临床疗效。
论著
低剂量光动力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杨扬, 李磊, 杨增俊, 郑梦雪, 贺伟峰, 尹锐
2022, 38(9): 830-83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25-00092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剂量光动力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的增殖、调节及分泌功能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以期为慢性创面的修复探索新方法。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021年2—4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行皮肤外科手术的10例患者(5例男性、5例女性,23~47岁)捐献的术后废弃脂肪组织,提取细胞并鉴定表型。取3批ADSC,各批细胞均分为仅行常规培养的正常对照组,行海姆泊芬处理后常规培养的单纯光敏剂组,行红光照射处理后常规培养的单纯光照组,行海姆泊芬和红光照射处理后再常规培养的光敏剂+光照组,样本数均为3。第1和2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24 h,分别采用脱氧尿嘧啶核苷染色法检测ADSC增殖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与ADSC共培养的HaCaT细胞迁移比例;第3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7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DSC的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取ADSC分为光动力后0 min组、光动力后15 min组、光动力后30 min组、光动力后60 min组,每组3孔,分别于行光动力处理后相应时间点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并计算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 S6K)/p70核糖体蛋白S6激酶(p70 S6K)比值。取2批ADSC,各批细胞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光动力组及光动力+雷帕霉素组,每组3孔,并行相应处理。第1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15 min,同前检测并计算p-mTOR/mTOR、p-p70 S6K/p70 S6K比值;第2批细胞于处理完成后培养7 d,同前检测细胞外基质蛋白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  结果  培养12 d后,细胞鉴定为ADSC。处理完成后培养24 h,单纯光敏剂组和单纯光照组ADSC增殖水平[分别为(4.0±1.0)%、(4.1±0.4)%]和HaCaT细胞迁移比例(分别为1.17±0.14、1.13±0.12)均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7±0.6)%、1.00±0.16]相近(P>0.05),且均明显低于光敏剂+光照组[分别为(34.2±7.0)%、2.55±0.13,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敏剂组ADSC的Ⅲ型胶原表达增加(P<0.05),单纯光照组ADSC的Ⅰ型胶原与Ⅲ型胶原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光敏剂组和单纯光照组相比,光敏剂+光照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光动力后0 min组相比,光动力后15 min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P<0.01),光动力后30 min组、光动力后60 min组ADSC的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P<0.01)。处理完成后培养15 min,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动力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与单纯光动力组相比,光动力+雷帕霉素组ADSC的p-mTOR/mTOR与p-p70 S6K/p70 S6K比值均明显减少(P<0.05)。处理完成后培养7 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光动力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与单纯光动力组相比,光动力+雷帕霉素组AD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与纤维连接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1)。  结论  低剂量光动力可以促进ADSC的增殖、提高ADSC调节HaCaT细胞迁移的能力,并通过快速激活mTOR信号通路增强细胞外基质蛋白的分泌。
衰老皮肤中ⅩⅦ型胶原蛋白α1对表皮干细胞的影响及微小RNA干预机制
孙佳辰, 孙天骏, 申传安, 赵虹晴, 刘馨竹, 张熠杰
2022, 38(9): 839-84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29-00293
摘要:
  目的  探讨ⅩⅦ型胶原蛋白α1(COL17α1)在小鼠衰老皮肤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对人表皮干细胞(ESC)干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并且探讨相关微小RNA(miR)干预人ESC中COL17α1表达的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2个月龄(青年)和24个月龄(老年)雄性C57BL/6J小鼠各12只,取其胸背部全层皮肤标本进行后续检测。对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表皮层结构并测量表皮厚度,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基底膜形态和半桥粒并行半桥粒计数,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mRNA与蛋白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与分布。取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行包皮切除手术的3名20~30岁健康男性术后弃用的新鲜包皮组织,提取ESC,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后续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ESC分为进行相应处理的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培养48 h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COL17α1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和细胞角蛋白14(CK14)的蛋白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水平。通过DIANA、miRTarBase、miRNAMap、TargetScan、microRNA数据库筛选可能作用于COL17α1 mRNA 3'非编码区的miR。将ESC分为转染miR模拟物阴性对照物的阴性对照组和转染前述筛选出的各miR的模拟物的各miR模拟物组,转染后48 h,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OL17α1的蛋白表达。基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的miR测序数据集GSE114006,使用GEO2R工具统计分析前述筛选出的可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下降的miR在30名青年(18~25岁)人和30名老年(>70岁)人皮肤中的表达。取青年小鼠和老年小鼠全层皮肤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前述老年人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的表达。取2批ESC,第1批分为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第2批分为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分别转染对应序列,48 h后,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剂盒检测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组织实验中样本数均为6,细胞实验中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或Dunnet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  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分界模糊且细胞层次较少,表皮层厚度明显变薄(Z=-2.88,P<0.01),基底膜形态不连续,表皮-真皮连接处半桥粒较少且分布不均,半桥粒数量明显减少(Z=-2.91,P<0.01),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0.61、6.85,P<0.01)。与青年小鼠比较,老年小鼠皮肤表皮基底层和毛囊球部的COL17α1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Z=-2.24,P<0.05)。培养48 h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空载体质粒组、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27、1.12±0.21、1.13±0.23、0.42±0.18。相较于空白对照组,转染试剂对照组和空载体质粒组ESC中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CK14的蛋白表达水平及ESC增殖水平均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敲低COL17α1质粒组ESC中这些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miR-203a-3p、miR-203b-3p、miR-512-5p、miR-124-3p、miR-28-5p、miR-590-3p、miR-329-5p可能结合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转染48 h后,与阴性对照组的1.000±0.224比较,miR-329-5p模拟物组、miR-203b-3p模拟物组和miR-203a-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516±0.188、0.170±0.025、0.235±0.025,t值分别为3.17、5.43、5.07,P<0.05或P<0.01)。老年人皮肤中仅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人(t=3.27,P<0.01)。老年小鼠皮肤中miR-203b-3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青年小鼠(Z=-2.88,P<0.01)。转染后48 h,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OL17α1野生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t=7.66,P<0.01),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模拟物组ESC中COL17α1的基因表达水平与COL17α1突变型+miR-203b-3p阴性对照组相近(P>0.05)。  结论  COL17α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随小鼠年龄增长而减少,可能导致小鼠ESC脱离表皮基底膜。COL17α1的表达减少可抑制CK14的表达与ESC增殖,这可能是老年人皮肤中表皮层变薄和创面愈合减慢的原因。小鼠衰老皮肤中表达增多的miR-203b-3p可以靶向结合COL17α1 mRNA的3'非编码区,阻碍转录后翻译过程,造成COL17α1蛋白表达减少。
综述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石茜, 曾茁, 张一鸣, 杨子晨, 彭毅志
2022, 38(9): 849-85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29-00338
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烧伤感染创面病原菌,它能够编码多种毒力因子,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可导致预后差、病死率高。为了研究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新方法,研究者们观察了其噬菌体与宿主之间广泛的相互作用。噬菌体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甚至主导宿主细菌的结构、运动、代谢,促进宿主进化,也是影响宿主环境适应性和致病性的重要因素。该文分别从单细胞水平和群体水平对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综述。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可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的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未来研发抗菌制剂以及指导烧伤感染治疗提供基础。
表皮干细胞在皮肤创面修复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石志远, 张博涵, 孙佳辰, 刘馨竹, 申传安
2022, 38(9): 854-85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09-00382
摘要:
表皮干细胞在皮肤自我更新、创面修复、再上皮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单细胞测序、基因敲除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进一步揭示了表皮干细胞维持表皮自我更新、参与创面修复的新机制,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的机制,通过对表皮干细胞异质性与可塑性相关研究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表皮干细胞生理功能的理解;结合表皮干细胞在创面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为从事创面修复相关工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王洪涛, 韩军涛, 胡大海
2022, 38(9): 859-86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11-00276
摘要:
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成员之一,具有广泛地促进胚胎发育、创面愈合、血管再生、神经损伤修复,以及调控免疫代谢的作用。创面愈合包含了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形成、修复细胞的增殖与迁移、胶原等ECM的沉积等病理生理过程。该文在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aFGF在传导生物信号、调节细胞生长、参与组织修复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从临床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角度,对aFGF的当前研究热点和未来临床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诱导多能干细胞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研究进展
高春辰, 陈金安, 王爱萍
2022, 38(9): 864-86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30-00230
摘要:
糖尿病足溃疡等慢性创伤在人群中广泛流行,给患者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而在现有的治疗方式下,糖尿病足溃疡往往愈合不良且容易复发,因此找寻新型疗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干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其在糖尿病足溃疡愈合中的作用已得到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证实。然而,由于获取干细胞往往依赖于侵入性手段,免疫排斥和移植后的细胞存活率低等问题也限制了干细胞疗法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近年来,随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其在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中表现出很强的转化潜能。该文将围绕iPSC在包括糖尿病溃疡和肢体缺血在内的创伤愈合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前景、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和改善安全性的方法展开综述。
红外光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赵娟, 舒晴, 贾绍辉, 田峻
2022, 38(9): 870-87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028-00371
摘要:
目前,电流刺激、超声波、光治疗等已经成为促进创面愈合的有效方法,其中红外光应用最为广泛,是促进创面愈合的重要方法之一。红外光对创面的治疗作用与光生物调节作用对皮肤表面细胞分子的影响有关,但红外光的光生物调节作用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尚未被完全阐明。因此,有必要研究红外光的作用特点及其光生物调节作用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该文从不同类型红外光对创面愈合的效果和红外光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2个方面进行综述。
白细胞介素6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陈祖涵, 余斌, 叶啟发, 王彦峰
2022, 38(9): 874-87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331-00111
摘要:
增生性瘢痕是受损皮肤的细胞外基质过度堆积导致的病理性修复结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外观和功能。瘢痕形成的程度与创面愈合过程中炎症反应的强弱直接相关,过度或延长的炎症反应会增加增生性瘢痕的发生率。白细胞介素6(IL-6)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可参与调控由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促纤维化网络,与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密切相关。该文就IL-6及其信号通路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氢氟酸烧伤救治研究进展
毛书雷, 张元海, 吴军梅, 叶春江, 倪良方, 王新刚, 王荣娟, 张建芬
2022, 38(9): 878-88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23-00224
摘要:
氢氟酸是一种高度危险、有剧毒的无机酸,在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氢氟酸烧伤的危险性与氢氟酸质量分数、接触氢氟酸的持续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和烧伤部位等有关。氢氟酸的毒性及组织穿透能力强,即使小面积氢氟酸烧伤,短时间内也可导致死亡。因此,提高对氢氟酸烧伤机制的认识,学习不同部位氢氟酸烧伤的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氢氟酸烧伤的救治成功率。
小儿烧伤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胡蛟, 李玲, 陈炜
2022, 38(9): 883-88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30-00295
摘要:
烧伤不仅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影响,还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而烧伤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该文通过介绍小儿烧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现状,结合Haddon模型,从主体、致伤因子和环境3个方面综述小儿烧伤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展,旨在为开发适合我国小儿烧伤的风险评估工具提供依据,为制订全方位、多层次的相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皮肤触觉感受器默克尔细胞功能研究进展
袁绘普, 丁圆圆, 郑懿欣, 张雅君, 刘霞, 芮晨, 王超尘, 肖瑛
2022, 38(9): 887-89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209-00409
摘要:
在由烧伤等因素导致的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触觉功能的重建离不开触觉感受器默克尔细胞的功能再生。默克尔细胞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与神经紧密相连形成默克尔细胞-神经复合体,在生物机体内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默克尔细胞通过机械门控离子通道PIEZO2对机械力刺激进行精确传导,行使触觉感受器的功能。该文通过论述默克尔细胞的特征,分析该类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亚群及其功能,同时调研了触觉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和触觉相关的临床疾病,揭示了默克尔细胞功能研究的重要性。
血红蛋白喷剂在慢性创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贺婷, 袁丽, 杨小玲
2022, 38(9): 892-89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27-00261
摘要:
氧气在创面愈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超过97%的慢性创面处于缺氧状态,这是导致创面迁延不愈的关键因素之一。局部氧疗是一种不依赖受损的脉管系统直接向创面供氧的治疗方式,即通过特定的装置或制剂将充足的氧气传输到创面,有效促进慢性创面愈合。血红蛋白喷剂是局部氧疗的一种新形式,具有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及成本低等优势。该文就血红蛋白喷剂的发展、组成成分、安全性、供氧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在慢性创面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慢性创面治疗提供新方向。
学术信息
第十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与创面修复专题研讨会与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年会暨第十二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纪要
丁华荣, 贾津津, 莫愚, 贺伟峰, 罗高兴, 李德绘, 梁光萍
2022, 38(9): 897-898.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912-00404
摘要:
第十七届全国烧伤救治与创面修复专题研讨会、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烧伤医学分会年会暨第十二届西南五省一市烧伤整形学术会议于2022年8月25—27日在绿城南宁成功召开。会议主题是“烧伤救治与创面修复”,收到投稿近200篇。会议线上线下注册代表近1 100人,线下参会代表近300人,开设1个主会场和3个分会场,采用线下发言和线上直播、录播相结合,全程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探讨烧伤救治与创面修复领域重点问题,学术气氛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