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1年  第37卷  第10期

专家论坛
危重烧伤救治的过去与现在和将来
郭光华, 江政英
2021, 37(10): 905-91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09-00055
摘要:
危重烧伤患者病死率极高,临床救治具有一定挑战。本文通过回顾危重烧伤救治沿革,对当今国内外危重烧伤救治中的休克与液体复苏、高代谢与营养治疗、吸入性损伤与呼吸支持、急性肾损伤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创面评估与处理、感染与控制、凝血功能障碍与防治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就危重烧伤救治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几点思考,供同道参考。
论著·烧伤危重症与并发症
回顾性分析和系统综述体外膜肺氧合在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李海胜, 袁志强, 宋华培, 罗奇志, 向飞, 马思远, 周俊峄, 谭江琳, 周灵, 彭毅志, 罗高兴
2021, 37(10): 911-920.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03-00266
摘要:
  目的  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烧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和系统评价研究的方法。2014年3月—2020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收治5例接受ECMO治疗的烧伤合并ARDS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2岁,平均烧伤总面积为58.8%体表总面积(TBSA),其中4例存在重度吸入性损伤。记录患者ECMO开始使用时间、使用模式、持续时长,是否成功脱机及死亡原因等;统计并分析患者ECMO使用前、中、后的氧合和感染指标变化。以“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burn”“inhalation”为检索词,以“Title/Abstract”为检索范围,以建库至2021年8月为检索时间范围,在《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符合入选标准的回顾性论著。提取文章的基本信息及患者样本量、性别、年龄、烧伤总面积、有无吸入性损伤、ECMO上机指征、ECMO开始时间、ECMO持续时间、ECMO使用模式、ECMO成功脱机率、死亡率、ECMO并发症、CRRT联用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5例患者于伤后平均10.2 d开始ECMO治疗,均采用静脉到静脉(VV)-ECMO模式,平均持续时间180.4 h。5例患者中3例成功脱机,其中1例患者存活。4例患者均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脓毒症休克。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升高;吸入气氧浓度均下降至50%以下;氧合指数(PaO2/吸入气氧浓度)均升高至20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乳酸、呼吸频率均基本下降。较ECMO使用前,使用中2例未成功脱机患者的PaO2和SaO2均下降,乳酸均升高;2例未成功脱机病例在ECMO使用前、使用中的氧合指数均<200 mmHg,PaCO2均>40 mmHg。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使用后患者的体温均无明显变化,均<38 ℃。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略去未成功脱机病例无此项的指标,下同)基本呈显著下降趋势,使用后有所回升。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略升高,且在使用后无明显变化。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3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ECMO使用中,所有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低于血小板计数正常水平下限。与ECMO使用前相比,使用中4例死亡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升高。3例成功脱机患者的导管微生物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时间最早为1990年,最晚截止到2019年;6项研究样本量小于10,4项研究介于10~20,仅2篇文献样本量大于50;共295例烧伤患者接受ECMO治疗,包括157例成年和138例儿童烧伤患者;总体死亡率为48.8%(144/295);烧伤人群使用ECMO最常见的指征是重度ARDS。157例成年烧伤患者中,男95例、女62例;36例存在吸入性损伤;5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27%~37%TBSA,2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大于50%TBSA;最常用模式为VV-ECMO,平均于伤后26.5 h~7.4 d开始ECMO治疗,持续90 h~18 d,成功脱机率为50%~100%;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和感染;病死率为52.9%(83/157),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MODS和脓毒症。138例儿童烧伤患者中,77例为男童、61例为女童;29例合并吸入性损伤;3项研究平均烧伤总面积在17%~50.2%TBSA;ECMO持续165.2~324.4 h;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病死率为44.2%(61/138)。  结论  ECMO是挽救性治疗烧伤合并ARDS的有效手段,使用过程中应着重防治出血、感染和脏器功能障碍,亟须基于临床证据的操作指南以进一步提高ECMO的救治效果。
急救网络建设在危重氢氟酸烧伤患者早期救治中的作用
张元海, 田鹏飞, 张惟, 叶春江, 毛书雷, 韩春茂, 张建芬, 王新刚
2021, 37(10): 921-92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07-00237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救网络建设在危重氢氟酸烧伤患者早期救治中的作用。      方法     以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的27家氟化工企业,浙江省内有烧伤/整形科或烧伤专业组的包括浙江衢化医院在内的22家医院及省外5家医院为成员单位,进行氢氟酸烧伤急救网络建设,其中浙江衢化医院是急救网络的主体单位,负责急救网络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指导。20家氟化工企业的定点急救医院是浙江衢化医院,7家氟化工企业就近指定1家定点急救医院。收集2006年1月—2021年6月5家急救网络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56例(均为男性)危重氢氟酸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患者所在企业是否纳入急救网络建设,将患者分为急救网络组[27例,年龄(41±9)岁]和非急救网络组[29例,年龄(42±10)岁]。急救网络组的患者伤后所在企业立即与医院联动,接诊医院利用急救网络,提前调集救治力量、设备和物资药品,做到院前急救与院内治疗无缝对接。非急救网络组患者到达医院急诊科后启动急救流程,临时调集救治力量、设备和物资药品。统计2组患者的院前时间、血钙首次检出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低钙血症与低镁血症持续时间,以及治疗转归情况。对数据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      结果     急救网络组患者的院前时间、血钙首次检出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分别为40.0(30.055.0)、23.0(17.5,37.5)、42.0(37.0,53.0)min,明显短于非急救网络组的180.0(120.0,240.0)、31.0(22.5,47.5)、61.0(52.0,65.5)min(Z=-6.17、-1.98、-4.15,P<0.05或P<0.01)。急救网络组患者伤后低钙血症、低镁血症持续时间为1.2(1.1,1.6)、1.9(1.7,2.1)h,明显短于非急救网络组的4.6(3.1,6.2)、3.2(2.5,4.6)h(Z=-5.80、-4.81,P<0.01)。急救网络组患者死亡3例(11.1%),其中2例患者于伤后40 min死亡,另1例患者于伤后9.0 h死亡;非急救网络组患者死亡4例(13.8%),分别于伤后3.0、3.0、4.5、7.0 h死亡。2组患者病死率相近(P>0.05)。      结论     危重氢氟酸烧伤是临床上遇到的非常紧急的状况,急救网络建设为患者就地救治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急救效率,从而为挽救生命赢得时间。
不同年龄段不同烧伤面积严重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策略及疗效评价
杨萌, 戴小华, 郭光华, 闵定宏, 廖新成, 张红艳, 付忠华, 刘名倬
2021, 37(10): 929-93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408-00119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烧伤面积严重烧伤患儿休克期液体复苏策略并进行疗效评价。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0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23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重度及以上烧伤患儿,其中男150例、女85例,年龄3个月~12岁。入院后计划按照国内小儿烧伤休克补液公式采用电解质、胶体及水分对患儿进行补液,根据患儿精神状态、末梢循环、心率、血压、尿量等适当调整补液量及速度。统计所有患儿补液8 h与伤后第1、2个24 h实际输入和计划输入电解质量、胶体量、水分量、液体总量。根据补液8 h尿量情况,将所有患儿分为尿量≥1 mL·kg-1·h-1的尿量维持满意组(119例)和尿量<1 mL·kg-1·h-1的尿量维持不满意组(116例),计算患儿补液8 h电解质系数、胶体系数、水分系数。根据烧伤总面积,将<3岁(155例)、3~12岁(80例)年龄段患儿均分为15%~25%体表总面积(tbsa)组和>25%TBSA组,计算或统计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胶体系数、水分系数、尿量,统计患儿伤后48 h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等无创监测指标以及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疗效指标水平。统计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并发症、治愈、好转出院、自动出院及死亡情况等预后及转归指标。对数据行独立样本或配对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以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所有患儿补液8 h实际输入电解质量明显大于计划输入量,实际输入胶体量、水分量及液体总量均明显小于计划输入量(Z=13.094、5.096、13.256、7.742,P<0.01);伤后第1、2个24 h实际输入电解质量明显大于计划输入量,实际输入水分量与液体总量明显小于计划输入量(Z=13.288、-13.252、3.867,13.183、-13.191、10.091,P<0.01),实际输入胶体量与计划输入量相近(P>0.05)。补液8 h,与尿量维持不满意组比较,尿量维持满意组患儿电解质系数和胶体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水分系数明显升高(Z=2.574,P<0.05)。<3岁患儿中,与>25%TBSA组比较,15%~25%TBSA组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水分系数均明显升高,尿量明显降低(Z=-3.867、-6.993、-3.417,-5.396、-5.062、1.503,P<0.05或P<0.01),胶体系数无明显变化(P>0.05);伤后48 h疗效指标中的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升高,ALT水平则明显降低(Z=-2.720、-3.099、-2.063、-2.481,P<0.05或P<0.01);伤后48 h其余疗效指标及无创监测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3~12岁患儿中,与>25%TBSA组比较,15%~25%TBSA组患儿伤后第1、2个24 h电解质系数、水分系数均明显升高,伤后第2个24 h胶体系数明显降低(Z=-2.042、-4.884,-2.297、-3.448、-2.480,P<0.05或P<0.01),伤后第1个24 h胶体系数和伤后第1、2个24 h尿量及伤后48 h无创监测指标与疗效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期间共17例患儿发生并发症。235例患儿中,治愈211例,占89.79%;好转出院5例,占2.13%;自动出院16例,占6.81%;死亡3例,占1.28%。    结论   严重烧伤小儿早期液体复苏电解质量超出公式计算量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岁患儿中,特重度烧伤患儿较重度烧伤患儿在液体复苏时应适量增加补液量;3~12岁患儿中,特重度烧伤患儿较重度烧伤患儿在液体复苏时应适当增加胶体量;无创监测指标可用于监控严重烧伤患儿血流动力学和指导其液体复苏。
论著
年龄对人增生性瘢痕硬度和成纤维细胞纤维化表型的影响及其机制
朱冬振, 姚斌, 崔晓丽, 黄沙, 付小兵
2021, 37(10): 937-94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10-00374
摘要:
  目的  探讨年龄对人增生性瘢痕硬度和成纤维细胞(Fb)纤维化表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10例瘢痕患者(男4例、女6例)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和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年龄7~41岁)手术后剩余的正常全层皮肤组织。根据患者年龄,将6例患者[(10.7±1.6)岁]瘢痕组织纳入年轻组,将4例患者[(40.0±2.2)岁]瘢痕组织纳入年长组。对正常皮肤和2组瘢痕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形态、排列并测定胶原含量,冻干及金属镀膜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真皮层胶原纤维微观形态。采用原子力显微镜在液相下测量2组瘢痕组织硬度。取2组瘢痕组织,分离和培养Fb,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桩蛋白的表达以反映细胞形态,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促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胶原表达及机械力转导相关蛋白Yes相关蛋白(YAP)和增殖相关蛋白Ki67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促纤维化基因TGF-β1、α-SMA和Ⅰ型胶原,抑制纤维化基因TGF-β3及机械力转导相关基因Rho相关激酶1(ROCK1)YAP mRNA表达。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  结果  HE染色可见,正常皮肤表皮层凹凸不平,真皮层可见血管和汗腺等附属器;年轻组、年长组瘢痕组织表皮层均较为扁平,真皮层血管和汗腺等附属器罕见。Masson染色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正常皮肤胶原纤维排列松散、无序,而2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排列均较为致密、整齐,且年轻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较年长组更为致密。年轻组、年长组瘢痕组织胶原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t=8.02、3.15,P<0.05或P<0.01),年长组瘢痕组织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年轻组(t=4.84,P<0.05)。年长组瘢痕组织真皮层硬度为(50.3±1.1)kPa,明显高于年轻组的(35.2±0.8)kPa(t=11.43,P<0.05)。2组瘢痕Fb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及经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异。年长组瘢痕Fb细胞质中Ⅰ型胶原和TGF-β1表达较年轻组明显升高,2组瘢痕Fb细胞质中α-SMA表达相近。年长组瘢痕Fb细胞质和细胞核中YAP表达较年轻组明显增多,2组瘢痕Fb细胞核中Ki67表达无明显差异。年长组瘢痕Fb中TGF-β1和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年轻组(t=2.87、4.85,P<0.05或P<0.01),TGF-β3 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年轻组(t=3.36,P<0.05),α-SMA mRNA表达量与年轻组无明显差异(t=1.14,P>0.05)。年长组瘢痕Fb中ROCK1YAP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年轻组(t=2.98、7.60,P<0.05或P<0.01)。  结论  年长者皮肤损伤后更容易发生瘢痕愈合,其分子机制可能是由于创面愈合过程中会产生硬度较高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使得组织硬度增加,从而激活ROCKYAP/转录共激活因子PDZ结合基序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促纤维化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及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罗汝斌, 黄曼, 胡行, 张嵘, 韩春茂
2021, 37(10): 946-95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17-00440
摘要:
      目的     分析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在不同时间段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同时探讨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20年6月13日—9月13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23例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其中男21例、女2例,年龄(64±5)岁,烧伤总面积(86±14)%体表总面积。统计入院时,患者的简明烧伤严重指数(ABSI)评分、修订Baux评分、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记录患者入院后≤7 d、8~20 d、21~30 d并发症及病原微生物感染来源分布情况,统计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并比较微生物培养法与mNGS检测效能的差异。统计患者入院后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来源分布总体情况并比较微生物培养法与mNGS检测效能差异。对数据行McNemar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     入院时,患者ABSI评分、修订Baux评分、APACHE Ⅱ评分和SOFA评分分别为(12.6±2.4)、(91±22)、(26±4)和(10.3±2.3)分。入院后≤7 d,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吸入性损伤、脓毒症休克和低蛋白血症;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的来源主要为创面、血流和肺部。入院后8~20 d,患者脓毒症休克的发生率最高,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病原微生物感染来源仍然以创面、肺部和血流为主,其中创面和血流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入院后21~30 d,患者仅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存在且发生率低,吸入性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脓毒症休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1);仅存在较低的血流感染,创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5),肺部和血流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入院后≤7 d,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真菌中仅含念珠菌。入院后8~20 d,革兰阳性菌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其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入院后≤7 d(P<0.01);新检出了镰刀菌。入院后21~30 d,革兰阳性菌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和芽孢杆菌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革兰阴性菌仍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且随呈时间依赖性增高趋势,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1),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入院后≤7 d(P<0.01),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均明显低于入院后≤7 d(P<0.01)和入院后8~20 d(P<0.01);念珠菌、霉菌、镰刀菌均有检出。在入院后≤7 d和入院后8~20 d,mNGS和微生物培养法检出病原微生物的一致性较高(κ=0.659、0.596);而在入院后21~30 d,mNGS和微生物培养法检出病原微生物的一致性为中度(κ=0.407)。不同时间段,mNGS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验率是基本恒定的,而微生物培养法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入院后,创面、血液、痰液和留置导管中共分离出506株病原微生物,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创面标本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多见,血液标本中以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在痰液标本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留置导管标本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多见。铜绿假单胞菌在创面和痰液中的检出率均分别显著高于血液(P<0.05或P<0.01)和留置导管(P<0.01)。mNGS和微生物培养法检测病原微生物总体结果的一致性为中度(κ=0.556),其中血液和留置导管标本的mNGS与微生物培养法检测病原微生物结果的一致性为高度(κ=0.631、0.619);而痰液和创面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中度(κ=0.558、0.528)。      结论     该研究中的严重爆炸致烧伤患者最常见的感染是创面感染和血流感染。随入院时间的延长,患者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主转为以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mNGS检测与微生物培养法相比,表现出更高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率。
自体大网膜游离移植在颌面部感染合并复杂窦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任盼, 曹瑾, 马富鑫, 周帅, 余震, 赵聪颖
2021, 37(10): 953-95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721-00354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大网膜游离移植治疗颌面部感染合并复杂窦道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7月—2019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收治颌面部感染合并复杂窦道患者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36~60岁。患者术前行面部CT检查,计算窦道体积;术中对窦道进行充分清创,清创后组织缺损体积为5 cm×3 cm×2 cm~10 cm×5 cm×3 cm。腹腔镜下切取100~300 mL大网膜填充组织缺损区域,保留大网膜右侧动静脉作为供区血管蒂,分别与受区面动脉及颈外静脉进行吻合。术后观察大网膜成活情况、受区再次感染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10天、1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造影检查移植大网膜血运情况,头面部CT检查组织缺损区域填充情况。术后随访,观察面部外观和功能恢复情况及供区瘢痕增生情况。    结果   4例患者移植大网膜术后均成活,无再次感染及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0天、1个月,移植大网膜血运良好,大网膜填充区域形态良好,未见无效腔形成。术后随访6~10个月,面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供区无明显瘢痕增生。    结论   大网膜游离移植治疗颌面部感染合并复杂窦道后,患者面部外观及功能良好,腹腔镜的应用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不同三维多孔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谭荣伟, 刘曦, 陈滢滢, 许孟强, 郭远军, 王丹妍, 梁嘉美, 刘姣, 苑莎莎, 范炜, 王香坤, 佘振定
2021, 37(10): 959-96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715-00347
摘要:
  目的  探索定向排列的三维多孔网状(A型)结构和蜂窝煤状垂直贯穿的三维多孔网状(B型)结构对人工真皮血管化速率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本研究中的人工真皮为硅胶层和支架层双层结构,根据支架层结构不同,分为含A型结构和B型结构的人工真皮(以下分别简称A型真皮、B型真皮),其中的A型结构和B型结构分别采用梯度冷冻干燥技术和物理制孔技术制得。采用扫描电镜观测2种真皮支架的微观形貌。采用比重瓶法测定2种真皮支架的孔隙率。参照国家医药行业标准中的方法,于降解4、8、13、24 h测定2种真皮降解液及残留物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反映2种真皮降解率。取L929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加入含体积分数5%二甲基亚砜的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加入高密度聚乙烯浸提液,其余2组加入相应的浸提液培养24 h,采用噻唑蓝试剂测定细胞增殖率,并对细胞毒性进行定级。取L929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接种于预先置有2种真皮的孔板。接种后1、4、7、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L929细胞在2种真皮支架表面的黏附生长状况。接种后7 d,采用免疫荧光法和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前述2种细胞长入2种真皮支架的情况。在3只6个月龄雄性巴马小型猪背部两侧各制作3个5.0 cm×5.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6列创面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的创面分别先行A型真皮或B型真皮移植后,再行自体刃厚皮片的移植,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创面行B型真皮(揭除硅胶层)+自体刃厚皮片一步法移植。大体观察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的猪背创面出血、渗液和感染情况。同时,采用透明胶片网格法测定自体皮移植面积并计算其存活率。Ⅰ期术后4、7、14 d,HE染色法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炎症细胞、成纤维细胞(Fb)和毛细血管浸润情况。Ⅰ期术后7 d,免疫组织化学法进一步检测3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情况。Ⅰ期术后28 d、3个月,HE染色法检测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支架的降解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Bonferroni校正。  结果  A型真皮支架表面均匀分布着大量圆形和椭圆形的微孔,纵切面可观察到柱状孔壁大体呈平行定向排列;B型真皮支架表面的蜂窝煤状贯穿大孔呈矩阵有序排列,纵切面蜂窝煤状贯穿孔的孔壁由微孔相互连通成网络结构。A型真皮支架的孔隙率为(93.2±0.7)%,与B型的(95.9±1.0)%相近(t=4.653,P>0.05)。A型真皮在4、8、13、24 h的降解率与B型真皮对应时间点的降解率相近(t=0.232、0.856、0.258、7.716,P>0.05)。培养24 h,A型真皮组、B型真皮组、阴性对照组L929细胞的增殖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t=2 393.460、2 538.270、1 077.770,P<0.01);阳性对照组细胞毒性评级为4级,其余3组为0级。接种后1、4、7、14 d,L929细胞和HUVEC在2种真皮支架中均呈时间依赖性增殖;且2种细胞在B型真皮上的黏附生长、增殖速率高于A型真皮。接种后7 d,L929细胞和HUVEC均已长满B型真皮支架层且至硅胶层一侧;而前述2种细胞向A型真皮内部迁移速度较慢,硅胶层一侧仅见少量细胞。Ⅱ期术后7 d A型真皮两步法组和B型真皮两步法组及Ⅰ期术后14 d B型支架一步法组创面均未出现出血、渗液、感染等情况;3组各6个创面的自体皮植皮存活率均为100%。Ⅰ期术后4、7、14 d,炎症细胞、Fb、毛细血管等逐渐向创面的支架层浸润,且细胞浸润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Ⅰ期术后7 d 3组创面中支架的血管化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B型支架一步法组、B型真皮两步法组、A型真皮两步法组。B型支架一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在术后28 d逐渐溃散,术后3个月完全降解;A型真皮两步法组猪背创面中的支架降解情况与前述相似。  结论  与A型结构相比,B型结构可加速人工真皮支架血管化进程,利于联合自体刃厚皮一步法移植修复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一步法移植的效果与分次移植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的两步法一致,可为创面治疗提供更优选择。
论著·护理专栏
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范围综述
陈丽娟, 刘丽红, 孙林利, 陈娜娜, 孟美芬
2021, 37(10): 970-977.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1027-00447
摘要:
  目的  了解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研究趋势及范围。  方法  采用范围综述的方法。以“中心静脉导管、烧伤、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infection、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burn”为检索词进行预检索,在预检索的基础上制订不同的检索式,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PubMed》《Embase》《CINAHL》《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8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包括第1作者、研究发表时间、研究国家、研究类型、中心静脉CRBSI诊断依据和干预措施、研究样本选择、感染相关发生率、研究结论。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0篇文献。第1作者来自中国、美国、阿根廷,发表时间为1990—2020年,研究类型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类实验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实施性研究。纳入的文献对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诊断依据不统一,包括采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南》与《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未指明出处的其他诊断标准。干预措施包括使用抗生素涂层导管、乙醇浸渍的导管端口保护帽等新型材料,多学科合作及综合性预防措施等。纳入的文献中样本量均较少,样本选择不同,包括患者数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次数。纳入的文献中针对感染的结局指标呈多样化,国内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CRBSI千日感染率为20.41‰~29.1‰,国外对照组患者中心静脉CRBSI千日感染率大部分<16.6‰,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后患者中心静脉CRBSI发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相关研究结论为新型材料、多学科合作以及综合性预防措施对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有较好的效果。  结论  国内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研究起步早、研究类型多样,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干预措施已从规范相关操作措施转为对新型材料、多学科、多措施预防效果的探索,且后者对预防烧伤患者中心静脉CRBSI的效果较好。
手部烧伤结局评估工具的汉化和跨文化调试及信效度检验
张娟, 柴雪珺, 关立锋, 马月兰, 张晓雯, 姚苗
2021, 37(10): 978-98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201-00042
摘要:
  目的  将手部烧伤结局评估工具(BHOT)引入中国,对其进行汉化、跨文化调试和信效度检验,为手部烧伤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和医疗决策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征得原作者授权后采用Brislin翻译模式对BHOT进行直译、合成、回译和专家审核,形成中文版BHOT(C-BHOT)2。采用目的抽样法邀请10名从事烧伤救治工作的专家进行跨文化调试,形成C-BHOT 3。采用偶然抽样法,选择2020年1—3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治疗的2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部烧伤患者行预测试,完善后形成最终版C-BHOT 4。采用偶然抽样多地点跨区调查法于2020年5月—2021年3月,选择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C-BHOT 4进行调查,采用临界比法和相关系数法进行项目分析,采用克龙巴赫α系数检验内部一致性,采用重测信度判断稳定性,采用内容效度指数分析内容效度,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结构效度检验。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经汉化、跨文化调试、预测试后形成共20个条目的C-BHOT 4,所有条目调整为正向计分,在原工具的基础上修改7处。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353份,回收有效问卷344份,有效回收率97.45%。344例患者中男性(297例)明显多于女性(47例),年龄为23~57岁。项目分析中各条目的临界比为5.48~12.59(P<0.05),高分组和低分组每个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明显(t=-10.72~-2.84,P<0.05或P<0.01),各条目得分间、各条目得分与工具总分间均呈明显正相关(r=0.68~0.71、0.47~0.63,P<0.05或P<0.01)。信度检验中,整个工具的克龙巴赫α系数为0.837,重测信度为0.702~0.793。效度检验中,整个工具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23,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3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162%,验证性因子分析中的比较拟合指数为0.924。  结论  引进的BHOT经汉化、跨文化调试、预测试和信效度检验后,验证出C-BHOT 4在中国手部烧伤患者结局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测评工具进行应用。
技术与方法
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效果探究
荣向科, 王凯, 王彤, 杨剂忠, 丁健科, 党娟丽, 余州, 易成刚
2021, 37(10): 987-98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01-00365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效果。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近交系雄性6~8周龄Brown-Norway大鼠和Lewis大鼠各10只,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将受体大鼠项背部全层皮肤皮下游离2.2 cm×2.2 cm区域后,皮下移植取自供体大鼠腹部的2.0 cm×2.0 cm大小全厚皮,供区拉拢缝合。移植术后5~6 d剪除受体大鼠移植的异体皮片上方的自体皮,剪除后7 d拆线。移植术后2个月内观察供受体大鼠进食、活动、存活情况,受体大鼠撕咬、抓挠创面情况,受体大鼠剪除自体皮后创面情况,移植的异体皮片成活及毛发生长情况。  结果  移植术后2个月内,供受体大鼠均正常进食,可自由活动,无大鼠发生非正常死亡;未发生受体大鼠撕咬、搔抓创面情况。受体大鼠剪除自体皮后创面有少量渗出,并有部分表皮脱痂现象。移植的异体皮片均未发生感染或坏死,全部成活,新毛发顺利长出。  结论  大鼠全层皮肤皮下移植异体全厚皮的制动方法操作简单省时,术后无须换药,加压固定可靠,皮片成活率高,可推广应用于动物皮片移植模型。
综述
血小板浓缩制品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羽霖, 陈诺, 谢卫国
2021, 37(10): 990-995.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730-00363
摘要:
创面的修复过程需要多种生长因子参与调节,但是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强效、长效、价格适中的生长因子制剂,而血小板浓缩制品为临床上创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经济、方便、有效的选择。从第1代血小板浓缩制品富血小板血浆开始,研究人员致力于优化血小板浓缩制品的性能,让其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更丰富的生物活性因子以及更优秀的临床表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浓缩生长因子应运而生。血小板浓缩制品均具有促进创面愈合、提升创面愈合质量的效果。本文旨在对血小板浓缩制品的历史和分类进行综述,对其性质和临床应用进行比较,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阐述,同时对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该领域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展望。
自体毛发移植治疗继发性瘢痕性脱发的研究进展
何李润, 缪玉兰, 郑舒芩
2021, 37(10): 996-999.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827-00392
摘要:
烧创伤后的继发性瘢痕性脱发(以下简称瘢痕性脱发)影响美观,甚至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及幸福感。自体毛发移植为瘢痕性脱发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思路,使移植后的毛发呈现自然的生长状态。本文对瘢痕性脱发与自体毛发移植进行介绍,并对自体毛发移植在瘢痕性脱发治疗中的应用、局限性进行综述。
烧伤后创面皮肤色素沉着障碍机制的研究进展
郭晓雨, 谢卫国
2021, 37(10): 1000-1004.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00714-00344
摘要:
烧伤创面愈合后常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色素沉着障碍,不仅引起患者的美观和心理问题,影响其正常社交活动,还增加了患处皮肤癌和光老化的风险。正常皮肤色素沉着机制已被广泛研究,但烧伤后皮肤色素沉着障碍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本文在阐述正常皮肤色素沉着机制的基础上对烧伤后创面皮肤色素沉着障碍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