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2年  第38卷  第10期

专家论坛
原位监测并调控局部活性氧水平促进创面修复
罗高兴, 邓君
2022, 38(10): 899-904.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20-00299
摘要:
局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是创面修复的重要环节,决定着创面修复进程、结局与质量。活性氧是反映机体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被认为是创面炎症调控的理想靶标。近年来,随着纳米医学的快速发展,通过学科间交叉融合,本课题组和其他课题组成功研制出多种活性氧诊疗制剂,以实时监测和调控创面活性氧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创面修复速度、改善创面修复质量的目的,从而为创面局部炎症反应诊疗提供新策略和新方向。该文分别就活性氧作为创面局部炎症反应的调控靶标、活性氧的原位监测及活性氧的精准调控做一总结。
论著·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的三维生物打印墨水在裸鼠全层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宋薇, 李曌, 朱世钧, 张超, 姚斌, 孔毅, 梁莉婷, 恩和吉日嘎拉, 付小兵, 黄沙
2022, 38(10): 905-913.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18-00243
摘要:
目的 探讨含人脐血来源富血小板血浆(HUCB-PRP)的海藻酸钠-明胶(AG)生物墨水(称为HUCB-PRP-AG生物墨水)的可打印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及该生物墨水的三维打印组织治疗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制备含体积分数2.5%、5.0%、10.0%HUCB-PRP的HUCB-PRP-AG生物墨水,分别命名为1P-AG、2P-AG、4P-AG。取AG、1P-AG、2P-AG、4P-AG,观察室温下外观,采用旋转流变仪检测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利用以上4种生物墨水分别进行三维生物打印并观察打印组织外观(后续使用交联后打印组织),将4种打印组织分别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张清荣, 陈长友, 徐娜, 吕大伦, 贾杰只, 李文红, 罗高兴, 于云龙, 张逸
2022, 38(10): 914-92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414-00135
摘要:
目的 探讨载P311微球的温敏壳聚糖水凝胶对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油包水乳化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微球(单纯微球)、P311微球及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牛血清白蛋白(FITC-BSA)微球,于光学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形貌。制备壳聚糖溶液,将壳聚糖溶液和β-磷酸甘油二钠水合物混合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相应物质制备载单纯微球和载P311微球的温敏水凝胶,观察4种液体在37 ℃时倾斜状态下的形态变化,冷冻干燥后于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微观形貌。取18只3~4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正常组及于背部脊柱两侧分别制作1个全层皮...
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感染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朱萌, 陈禹州, 区锦钊, 李曌, 黄沙, 胡骁骅, 鞠晓燕, 田野, 牛忠伟
2022, 38(10): 923-93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507-00175
摘要:
目的 探讨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感染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循环冻融的方法制备由聚乙烯醇和明胶组成的对照水凝胶及由前述2种材料+水溶性壳聚糖组成的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大体观察第1次冻融前后试管中2种敷料流动性,并比较12孔板中2种敷料最终形态的外观差异。取细胞株L929和HaCaT,均分别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对照水凝胶组和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加入相应敷料培养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取兔血红细胞悬液,分为生理盐水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组、对照水凝胶组和水溶性壳聚糖水凝胶组,分别...
论著
低位旋转点的外踝上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
陈黎明, 王刚, 刘毅
2022, 38(10): 932-936.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630-00231
摘要:
目的 探讨低位旋转点的外踝上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8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14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其中男6例、女8例,年龄14~77岁,包括足底皮肤肿瘤者4例、足底慢性溃疡者4例、足部交通伤者4例、足部深度烧伤残余创面者2例。肿瘤切除后或清创后创面面积为2.0 cm×2.0 cm~7.0 cm×5.0 cm,采用以外踝上穿支降支为蒂、旋转点位于外踝前下缘的岛状皮瓣进行修复。皮瓣面积为3.0 cm×2.0 cm~8.0 cm×6.0 cm,血管蒂长度为8.0~14.0 cm,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
第2趾胫侧趾背动脉皮瓣与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的对比研究
李锦, 武海波, 金光哲, 朱从坤, 王凯, 王强, 巨积辉, 侯瑞兴
2022, 38(10): 937-94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909-00310
摘要:
目的 对比第2趾胫侧趾背动脉皮瓣(简称趾背动脉皮瓣)与第2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皮瓣(简称趾底动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9年1月—2020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19~59(37±10)岁,清创后缺损面积1.5 cm×1.2 cm~2.6 cm×1.8 cm。根据对缺损手指采用的皮瓣修复方式,将患者分为趾背动脉皮瓣组(12例)和趾底动脉皮瓣组(15例)。趾背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1.2 cm~2.5 cm×1.6 cm,趾底动脉皮瓣切取面积为1.7 cm×1....
糖尿病足溃疡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与功能分析及临床验证
王鹏, 陈昭宏, 蒋丽媛, 周小茜, 贾赤宇, 肖厚安
2022, 38(10): 944-951.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731-00328
摘要:
目的 筛选糖尿病足溃疡(DFU)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并对其进行功能分析与临床验证,以期为慢性难愈性创面的表观遗传学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的DFU患者基因表达谱数据集GSE80178,采用GEO2R工具分析筛选数据集中3个正常皮肤组织样本与6个DFU组织样本之间的DEG。对筛选出的DEG,采用R语言程序包中ClusterProfiler、org.Hs.eg.db、GOplot和ggplot2分别进行生物学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的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
论著·护理专栏
序贯式护理在面颈部深度烧伤后新生皮肤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付青青, 李茂君, 黄玲, 谭江琳, 周亚琴, 黎宁
2022, 38(10): 952-95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323-00101
摘要:
目的 探讨序贯式护理在面颈部深度烧伤后新生皮肤的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10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颈部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1周内患者,将1—6月收治的采用综合治疗+常规护理的55例患者纳入常规护理组,其中男27例、女28例,年龄21~65(40±17)岁;将7—12月收治的采用综合治疗+序贯式护理的54例患者纳入序贯护理组,其中男29例、女25例,年龄18~57岁(37±11)岁。统计2组患者首次治疗(以下简称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1年温哥华瘢痕量表(VSS)中色泽、血管分布、柔软度、厚度评分...
创面修复
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或手指的临床效果
张玉军, 巨积辉, 赵强, 王本元, 程贺云, 王桂洋, 侯瑞兴
2022, 38(10): 959-96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07-00238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联合髂骨移植再造部分拇、手指的临床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8月—2019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机械损伤致拇、手指毁损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46~58岁。均采用髂骨移植恢复指体长度,切取的髂骨长度为2.0~3.0 cm,植骨后,患指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2.8 cm×2.2 cm~6.0 cm×3.2 cm,采用面积为3.0 cm×2.4 cm~6.5 cm×3.5 cm的游离尺动脉近端穿支皮瓣覆盖创面;将髂骨部供区和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术后1周观察皮瓣的成活情况,术后2周观察供区创面愈合情况。随访时观...
病例报告与文献综述
双侧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再造1例单侧乳腺癌患者乳房
宋达疆, 李赞, 周晓, 章一新, 周波, 吕春柳, 唐园园, 易亮, 罗振华
2022, 38(10): 964-96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306-00047
摘要:
2020年5月14日,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1例37岁女性单侧乳腺癌患者,对其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双侧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重量为305 g)游离移植再造乳房。术中将右侧腹壁下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近端吻合、左侧腹壁下血管蒂与右侧胸廓内血管远端吻合,见皮瓣通血良好,将腹部皮瓣供区创面直接拉拢闭合。手术历时9 h。术后第1个48 h皮瓣显示轻度灌大于流,未见明显水肿或水疱,皮瓣温度与周围皮肤一致,引流管引流量仅40 mL。术后3 d皮瓣血运完全恢复正常,皮瓣存活良好,供区切口无明显张力,愈合顺利。随访2个月,腹部供区切口完全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重建乳房外形自然,患者计划进一步行乳头重建和对侧乳房悬...
综述·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基于生物材料构建人工真皮支架的研究进展
陈继秋, 朱世辉
2022, 38(10): 968-972.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06-00221
摘要:
在创面修复领域中,无瘢痕愈合以及完整重建皮肤功能是临床及基础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已有多种人工真皮支架被用于临床创面修复,以解决组织缺损导致的皮肤结构失调等问题。皮肤组织工程研究中用于制作人工真皮支架的生物材料主要包括天然生物材料、生物合成材料以及有机高分子材料这3类。该文综述了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可降解性及生物材料对创面愈合的作用,并概述了基于生物材料、创面愈合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人工真皮支架构建策略。
丝素蛋白生物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丁召召, 吕强
2022, 38(10): 973-977. doi: 10.3760/cma.j.cn501225-20220602-00212
摘要:
丝素蛋白是一种天然纤维蛋白,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可调、宿主炎症反应小、成本低、易制备等特性,是创面修复的理想基质材料。丝素蛋白可单独使用,也可将其同其他材料复合,制备成支架、水凝胶、膜、功能贴片和微针等不同材料,满足不同创面修复需求,调控创面修复过程,在皮肤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急剧增加。同其他天然材料相比,丝素蛋白通过改善不同时期的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行为来促进组织再生和创面修复,表现出不同维度的独特优势。综合近年来丝素蛋白创面修复材料研究的进展,该文重点阐述丝素蛋白及其复合材料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天然与重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小刚, 陈蕾, 李海航, 胡妍珂, 熊雅慧, 黄薇, 苏沙沙, 祁少海
2022, 38(10): 978-982.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23-00394
摘要:
胶原蛋白是一种构成动物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高分子蛋白质,在生物医学、组织工程、食品以及化妆品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发展。胶原蛋白由于来源丰富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免疫原性与可降解性等优点,可被用作敷料或组织工程支架用于创面修复。根据材料来源,胶原蛋白可被分为天然胶原蛋白和重组胶原蛋白,天然胶原蛋白主要是从哺乳动物和鱼类中直接提取的;而重组胶原蛋白是基于基因工程技术得到的,来源包括微生物、动物或植物重组表达体系。该文总结了胶原蛋白的来源及不同来源的胶原蛋白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及其优点、不足等,胶原蛋白结合三维打印技术用于创面修复的特殊性与优越性,以及中国胶原蛋白产业的市场规范对创面修复领域的...
综述
基于组织工程新技术构建理想体外瘢痕模型的研究进展
朱冬振, 姚斌, 闫自强, 黄沙, 付小兵
2022, 38(10): 983-98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723-00257
摘要:
瘢痕的形成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严重的心理阴影。尽管目前用于瘢痕治疗的手段趋于多样化,但是能够真正实现人体皮肤损伤后的“完美愈合”或是“无瘢痕愈合”的治疗方法相当匮乏。随着组织工程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诸如生物三维打印、类器官培养和器官芯片技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基于这些新技术构建的体外疾病模型也展现出比以往传统动物疾病模型更大的优势。该文介绍了类器官培养、生物三维打印、器官芯片技术等目前在皮肤组织工程中应用的热点技术,重点总结了构建理想的体外瘢痕模型需把握的3个关键要素,并结合该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皮肤组织修复与再生研究的经验,对未来构建理想体外瘢痕模型进行展望。
RNA N6-甲基腺嘌呤修饰在创面修复相关病理生理进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刘笑笑, 刘德伍
2022, 38(10): 989-993.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0804-00267
摘要:
N6-甲基腺嘌呤(m6A)作为一种转录后修饰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该种修饰受到甲基转移酶和去甲基化酶的动态可逆性调控,并通过m6A结合蛋白参与调节生物学效应。近来研究表明,m6A可参与胚胎皮肤形态发生、创面修复以及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纤维化等病理生理过程。该文概述了m6A及其相关蛋白在创面修复相关病理生理进程中的作用,以期为创面修复的治疗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烧伤水疱液相关研究进展
董鸿斐, 黄茜, 游爽, 李先慧
2022, 38(10): 994-998. doi: 10.3760/cma.j.cn501120-20211109-00380
摘要:
烧伤常导致受损组织产生大量渗出物,并在创面形成水疱,而烧伤水疱液内含有大量与创面愈合相关的分子,可反映烧伤创面局部组织微环境状态。解析烧伤水疱液中细胞成分、信号介质和蛋白质分子等相关信息有助于了解烧伤创面局部反应和组织微环境,进而助力临床烧伤救治。该文通过解读烧伤水疱液产生机制,探讨烧伤水疱液在创面评估中的作用,并综合烧伤水疱液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细胞成分、药代动力学4个方向的研究进展,提出对烧伤水疱液研究的思考与展望,以期为临床烧伤创面评估及治疗提供助力,也为烧伤水疱液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